《秋天的怀念》说课稿
分类:申请书 日期:2024-06-14 02:05人气:加载中...
- 秋天的怀念说课稿 推荐度:
- 《秋天的怀念》说课稿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秋天的怀念》说课稿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秋天的怀念》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秋天的怀念》说课稿1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体现母爱的句子,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能力,感受朴实文字中母爱的内涵。
2、探究“好好活”的意义,在“秋天的怀念”中获得自己对“做生活强者”的人生思考。
[课堂教学实录]:
师:一叶知秋,当第一片黄叶飘落的时候,它宣告了秋天的到来。(播放PPT出示所讲秋天的景色的图片)枫林红了,菊花黄了,大雁该南飞了。比起希望的春天,秋天常常带给我们凄凉和惆怅。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当代作家史铁生的散文《秋天的怀念》。(PPT出示课题)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抽生回答)
生:我想知道是谁在秋天怀念谁?
生:我想知道为什么是“秋天的”怀念?
生:我想知道“秋天的怀念”怀念的是什么?
师:带着这些问题,先来散读课文,按照常规要求进行。(生开始自由散读)
(1分钟后)
师:先来说说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字词问题?(抽生回答)
生:我要提醒大家的是第二节“整宿”的“宿xiǔ”,它还有两个读音,一个是“xiù”。还有一个是“sù”,“宿舍”的“sù”。
生:第三节第二行中的“憔悴”一词,“憔悴”的意思是“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师:看来大家对字词问题已经基本能掌握了,通过刚才朗读,你读到了怎样的一个故事?(抽生回答)
生:通过朗读,我读懂了史铁生在《秋天的怀念》一文中怀念母亲,因为?身患肝癌的母亲为了安抚双腿瘫痪的史铁生的心灵而要他去北海看菊花。
生:我读到的是患绝症的母亲在史铁生双腿瘫痪后让他重拾信心。
师:是的,史铁生在秋天怀念他的母亲,通过刚才朗读,你有新问题产生吗?(抽生回答)
生:这篇文章是史铁生怀念母亲的,我想知道为什么最后一节对菊花进行了详细描写?
生:母亲为什么再三要求史铁生去看菊花?(有同学可以回答吗?)
师:看到大家健康的笑脸,我想说史铁生也曾经和大家一样健康。(播放PPT幻灯)这是18岁的时候他在延安插队落户时快乐生活的照片,可是,就在那儿,21岁的他双腿突然瘫痪,从此只能与轮椅为伴。他说:“活到生命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双腿瘫痪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全都找不到了。”大家想一想,风华正茂的史铁生,遭到这样沉重的打击会有怎样的心情?请你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来体会一下?
生:我从第一节的“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中看出他双腿瘫痪后脾气变得暴怒无常,因为他看着雁儿自由自在地飞翔,十分伤心,想到了自己没有自由,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他想到自己怎么那么悲惨。
师:因此,我们应该朗读出怎样的感情?
生:伤心的。
师:好,我们一起来朗读体验一下。
生:(齐读)“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
生:文中说“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这句话中说明作者他暴怒无常,因为他会想别人有那么好的心情,而自己为什么会没有呢?
师:他会由别人想到自己,因此,他产生了什么样的感情?
生:他摔东西是要表达心里的愤怒、抱怨。
生:请大家看第一节“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我从中可以看出史铁生那时侯已经不想活了。
师:你能不能读出这种感觉?
生:(朗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
师:谁能读得比他更好。
生:(朗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
师:谁再来试一下?
生:(深情朗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
生:我认为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作者当时十分抱怨、、自暴自弃,因为当一个年少轻狂的少年遇到这样的事情的时候,心里总会觉得自己比平常人矮了一截,心里会有一种和别人不一样的感觉。
师:已经自卑到了……极点!
生:“第二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我从这节可以看出作者当时的心情是十分孤独的,从“又”、“独自”、“看着”这些词中可以读出他十分孤独,因为在秋天,别人可以出去看菊花,可以去看枫叶和往南飞的大雁,而他却不能,只能坐在窗前看树叶飘落,看着一个个生命飘落下来。
师:他看到了自己的生命,不是吗?因此,我们感觉到了史铁生当时的绝望、痛苦、活不下去的心情,那么他是否就此一蹶不振了呢?来交流一下你所了解的史铁生的近况?
生:史铁生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分别获得1983年和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现为作家协会会员。著有《命若琴弦》、《务虚笔记》和《我与地坛》等优秀散文。1981年又患上严重的肾病,1998年开始靠做血液透析来维持生命。
师:血液透析必须每周做三次,是在体外对血液进行一部分的交换,让干净的血回到自己的体内,才能活下去,非常痛苦。但诚如大家所讲的,史铁生不仅没有消沉下去(播放PPT),而且做出了普通人难以达成的成就。他说:“我的职业是生病,我的业余是写作”。我想问问大家是什么使得他有这样巨大的转变?
生:(齐声)母亲的爱。
师:我们从文章中已经感受到了,请大家仔细地再品读文章,同伴之间进行交流,说一说母亲给史铁生的是怎样的一份爱?(生讨论交流)
(1分钟后)
生:“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从这两句话中可以看出母亲的爱是细腻的,因为她十分关心史铁生,不想让他知道她已经得了肝癌的事实,怕儿子担心她。
生:母亲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这句可以看出那个母亲对作者的`爱是永远不会枯竭的,因为在她生命的最后一刻,她还牵挂着她的子女。因此母亲的爱是细腻的。
师:她在自己生命的最后关头,心里面牵挂的是谁?
生:儿子和未成年的女儿。
师:我们把描写她昏迷前的那段话来读一读,看看能不能读出这种感情。
生:(全班朗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师:谁再来体验一下这种感情?
生:“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有一丝牵挂还有不舍得离去的意思。
师:一丝牵挂吗?还是丝丝缕缕都是牵挂?
生:丝丝缕缕都是牵挂。
生:我可以再来试一试,“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师:你读出了什么?
生:我感到母亲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所以要读出憔悴、柔弱的声音,而且她十分牵挂着儿子和女儿,所以要读出非常关心的语气。
师:活着的时候,她一直关注着儿子,将离世的时候心里还念念不忘儿子,我们可以说母亲的爱是怎样的?
生:是无私奉献的。
师:她到了生命最后一刻的时候,还在想着儿子,这份爱是……
生:坚韧执着的。
师:我们把这种坚韧执着的母爱读出来,再来体会一下。
生:(齐声深情朗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生:请大家看第六节第一句话看出母亲生活得很艰难,但在儿子面前努力表现出很乐观、很坚强的样子,要让儿子也像母亲那样坚强乐观地活着。
师:所以你觉得这份爱是怎样的?
生;这份爱是无微不至的、关怀备至的。
师:关怀备至,每一个角落,每一个细节都给他考虑了,是吗?你能从文章中去找找,还有什么语句体现出这种“无微不至”的爱?
生:我从第一节的第三句“母亲就悄悄地走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从“悄悄地”和“偷偷地”词中可以看出母亲爱自己的儿子,让自己的儿子有一个发泄的空间。
师:“悄悄地”躲出去,为什么还要“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呢?
生:这一个词可以体现,母亲虽然是离开了,但是她仍然很关心儿子,她想要知道儿子会不会伤害他自己,她就在门口,在史铁生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注意他的动静,万一有什么事情的话,她就可以立刻冲过去了!
师:你说出了一个母亲的良苦用心啊!
生:“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这句话中从“她比我还敏感”可以看出母亲对作者的爱是细腻的,因为母亲她知道作者一听到关于美好的事物或者是很自由的生活场景的时候他就会发脾气,变得暴怒无常,而母亲不希望他这样伤心,所以母亲她就不能说了,这就说明母亲对他的爱是很细腻的,是无微不至的。
生:“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从“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还有“赶紧”可以看出他的母亲终于能够为自己的儿子答应出去看菊花,让他的心情放松而不再自暴自弃松了一口气。
师:文中当他答应母亲去看菊的时候,有一个词很形象的表现母亲当时的心情……
生:“喜出望外”。在她的心里儿子是最重要的。
师:而什么是可以放在一边儿的?
生:自己。
师:我们说母亲她是怎样的人呢?
生:无私奉献。
生:“母亲喜欢花儿,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母亲对“我”的爱是无微不至的,因为从母亲喜欢花可以看出母亲热爱生活,但是自从儿子的腿瘫痪后,她就一心一意为儿子奔波,以致侍弄的那些花儿都死了。
生:“‘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从“总是”这个词可以看出母亲的爱是坚韧的,因为母亲已经知道儿子对于自己的双腿已经是不抱有任何希望了,已经绝望了,但是母亲还是希望儿子去看北海的花,重拾自己的信心。
生:“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在一块好好活,好好活’”从这一句中的“扑”、“抓”还有“忍”这三个词中看出了母亲对儿子的爱是无微不至的,母亲扑过来是为了扑灭“我”心中的怒火,而抓住我的手是因为“我”在打自己的腿,要让“我”不再伤害自己,“忍”这个字可以说明母亲同时也在忍受自己心里无限的伤痛。
师:“忍”,不仅忍住了自己的痛,还忍住了儿子的病对她的折磨……
师:任何一个母亲看到自己的孩子在受着病痛折磨的时候,她的内心会非常的痛,通彻心底,更何况她是一个知道自己快要不行了的人,但是她有没有让儿子知道?
生:没有。
师:她有没有像儿子那样地去发泄?
生:没有。
师:有没有把东西砸了?
生:没有。
师:她有没有抱怨生活?
生:没有。
师:所以刚才我们已经体会到了,这样的母亲他的爱是无微不至的、无私奉献着一切的,同时她用她的精神,坚韧、执着地爱着自己的儿子。
师:让我们来完整品读一下1~6节,体会这样一份沉甸甸的、伟大的母爱!老师读第1节,同学们读2~6节,准备好了吗?
(:师生深情朗读,播放PPT背景音乐)
师:母亲曾一再央求“我”去北海看花,“我”都没有去,当“我”最终去看菊花的时候,母亲已经不在人世了。现在,你对“看菊”有没有新的认识?
生:母亲让“我”去北海看菊,是为了宽慰“我”的心灵。
生:母亲让“我”去看菊花是为了让“我”走出阴影,好好地活下去。
生:我对“看菊”新的理解是母亲希望“我”像这些菊花一样淡雅、高洁、热烈而深沉的活着。
生:我读出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以及他知道将来他要好好地活着,像这些菊花一样。
师:看到菊花让他想到了什么?母亲给“我”的那份爱。这份爱是不因为母亲的离去而离开的,母亲的爱将会永远伴着“我”走下。
(全班深情朗读第七节)
师:看到了花就想到了母亲,母亲要我们怎么样?
生:好好地活。
生:要让我们做生活中的强者。
师:现在你对我们开始时候提的问题“为什么是秋天的怀念?”它所包涵的意思理解了吗?
生:“秋天的怀念”是作者史铁生怀念母亲。
生:因为母亲去世时是在秋天,而史铁生去看菊花也是在秋天,所以史铁生就在秋天怀念了他的母亲。
生:母亲的品德就像菊花那样淡雅、高洁、热烈而深沉,而菊花又是秋天开的,所以应该是秋天的怀念。
生:秋天的怀念就是母亲生前她想让“我”去北海看菊花,而现在“我”正是在北海看菊花,看到了菊花“我”就想到了母亲。
生:我觉得是因为秋天常给人们带来的都是一种惆怅、凄清的感觉,而作者的母亲又是在秋天离开他和妹妹的,所以是秋天的怀念。
师:秋天的时候,母亲去世了,每到这个时候就要怀念母亲,让他拾起生活下去的勇气。大家看到这些菊花的颜色是五彩缤纷的,它让你们想到了什么?
生:五彩缤纷的生活,还有花样般的年华。
生:生活是多彩的,当命运坎坷时,不一定只是一种悲伤,也是有快乐的。
师:说得真好,因此,每一个人都应该好好地活着,做一个生活中的强者!
师:史铁生是这样深情地怀念着他的母亲(播放PPT),我从史铁生的散文《合欢树》中摘录了这样一段文字,请一位同学来朗读。
生:(深情朗读)“我坐在小公园(指地坛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似乎得了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选自史铁生散文《合欢树》
师:当风从树林里穿过的时候,我们已经明白了一位母亲对儿子深情地爱,同时也感受到了一个儿子对母亲深深地怀念。泰戈尔说:“如果你因为错过了太阳而哭泣,那你将错过星星。”因此,通过学习,大家都明白了,不管生活怎样艰难,我们都要有战胜它的勇气。俄国诗人普希金这样说:“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将成为亲切地怀念。”让我们昂首挺胸,做生活的强者!
师:今天的回家作业(PPT展示):背诵课文的最后一段,同时选做:1、自主阅读《合欢树》,写一段读后感;2、请以《母亲,我又来看菊花了……》为题续写一段文字。
《秋天的怀念》说课稿2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选自冀版语文实验教科书十二册第18课。下面我从教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课后练习及反思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的作者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在他21岁的时候,突然得了一次重病,导致身体发烧,高位截瘫。也就是在那一年,他的母亲也去世了。后来,在他的许许多多的文字里,都写到了他的母亲。母爱这个主题,史铁生一直是牵肠挂肚的,纵观他的成长之路,其实就是母亲用生命的代价铺就的,因为他对母亲的理解是在母亲去世以后,这使沟通成为永远的不可能,也成为作者心中永远的痛。在一种迫切的愿望中,使他对母亲的理解升华为世界上最为动人的诗篇。《秋天的怀念》便是这样一篇怀念母亲的文章,作者通过回忆的方式,将零零碎碎的细节串联起来,写出了自己在瘫痪时,怀着博大无私之爱的母亲是怎样细心、耐心、小心地照顾自己,以此来表达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之情。文章的语言朴素、真切,却又意味深远,寄悲观于从容,蓄智慧于认真的人生思考之中。
教学目标: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文章的主题并不难,但如何使学生的内心真正受到震撼,从而感恩母亲,热爱生活呢?我把教学目标定为:
1.认知目标:联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操作目标:一是让学生理解文中生词的意思,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二是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母亲的动作、语言、神态这些细节描写来感悟母爱无私、博大、宽容的特点,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怀;三是通过品悟菊花的描写深刻理解母亲"好好儿活"的含义。
3.情感目标:一是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深的愧疚与怀念之情,二是要懂得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从母亲的语言、动作、神态这些细节描写来体悟母爱。
教学难点:
通过品悟菊花的描写深刻理解母亲"好好儿活"的含义。
教法学法:
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紧扣新课标的阅读训练重点,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对话为主线的教学思想。通过"抓细节之美,品言语之情,悟人生之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品中读,从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运用"剖析重点词句,理解文章内容"的方法,自读、自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读:教师先简介史铁生的生平再出示他在作品《合欢树》中怀念母亲的句子:(幻灯片《合欢树》片段)"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就召他回去了。’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 ——《合欢树》
让学生默读这段话,并说说从中读懂了什么?这一教学设计的思想是为了更好的让学生"走进文本"对史铁生的作品、对本文的主题有一个初步但印象深刻的'感知。从这一段话引伸到本文的学习。
(二)初读检查学生的读书预习情况为后面的学习作好准备。
首先检查学生对文中四个生词的认读理解,再指名分段初读课文,最后教师进行全文的范读。在这里教师一开始就范读全文是想为后面文本的学习创设一个良好的情境,也为学生的朗读、理解做好一个方向指引。
(三)品读。
这一部分主要是通过对母亲语言、动作、神态的品析来体会母爱的伟大。首先,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幻灯片学法指导)(1)我们要读懂一个人,无非是听其言,观其行,察其色。大家从这三方面认真去思考,就能读懂。细心品读课文,边读边想:双腿瘫痪后,"我"的心境是怎样的,母亲又是怎样关心我的,课文哪些地方让你深受感动?勾画相关语句,把读后和感受记在书的旁边。
边读边想,从画的词句中你读懂了什么?通过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明白母爱就是一个又一个的细节。这里教师顺势进行学习的引导过渡到后面的学习。母爱就是一个行动、一句话语、一个神色。概括地讲母爱是一堆细节,一堆不起眼的细节。如果把母爱比做大海,那细节就是一滴水,一滴水汇成了大海,一堆细节聚成了母爱。史铁生通过一个个细节描写了母爱,细节往往是不起眼。我们来好好品位细节,想想"母爱"究竟是什么?新课标指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本环节中教师组织学生谈感受,通过感知母爱是一个个细节这个问题巧妙地引导学生进入下一个重要环节的学习,教师的引导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的主体地位。然后再让学生读描写母亲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通过交流、讨论、对话等多种学习方法好好地品悟这些细节,如文中的"挡、躲、扑、抓、笑、悄悄地"等字词,来感受母爱是理解、是宽容、是牵挂、是呵护、是担忧、是细心。从而感受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愧疚与怀念之情。新课标指出阅读的过程就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进行对话的过程。文中作者对母亲的描写是朴实的、真切的。如何让学生从真切的话语中感受到母爱,读出文字背后所隐藏的伟大母爱,这就需要教师的巧妙引导,精当点拨,让学生目透纸背读出文字中包含的意思,包含的感情。这个过程看似在咬文嚼字,实质上是让学生在读中品、品中读,让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一步步走进作者的心灵。
(四)悟读。
这一部分主要透过作者对最后一段中菊花的描写来领悟"好好活"的意义,明白生命的真谛。首先让学生明白母亲临终前未说完的话就是希望兄妹俩好好活。如何体会这个"好好活"是怎样的活?请同学们认真读读他俩去看菊花的这段话,结合平时学习、理解的方法来体会文中菊花描写所隐喻的话语,讨论究竟该怎么活才是好好活。学生讨论、交流懂得"好好活"三个字既是母亲临终前的无尽嘱托,又是作者对生命存在终极意义的探询思考,更是对我们所有活于世上之人的告诫。这个问题对于学生而言既有开放性又有创设性,由菊花可以想到人、想到精神、想到生命的价值意义,无论学生怎么回答,只要其人生观是正确的就是可取的,并且是值得称赞的。就如新课标所所提出的要求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的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在品读过程中,我适时链接了史铁生的作品《我与地坛》《病隙随笔》《务虚笔记》,并告诉学生当史铁生用笔在他那残疾的身体之外找到一份延展的时候,他终于好好活了——用他的笔在书写着好好活。这是他对生命意义的探询,更是对"好好活"三个字的诠释。接着让学生回顾全文、全课说出自己的理解:这秋天的怀念到底是怀念什么呢?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小结,学生再次齐读课题最后教师总结从史铁生的身上我们受到了启发,世界上有看得见的残疾也有看不见的残疾,身体的局限这辈子我们改变不了,但我们可以改变的是我们的心灵。为此,作为一个健康的人,作为站着的活着的我们必须——好好活!
五、课后练习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通过语文学习,要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课后我为学生布置了三项练习,力求让学生在说、读、写三方面能力得到发展。(幻灯片课后练习)1.表达练习:结合你对史铁生的了解及今天你在课堂上的所学,把这篇课文讲述给你的父母听,一定要说说自己学后的感受。
2.写作练习:回顾母亲爱你的点点滴滴的细节写一篇习作,体裁不限但一定要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3.阅读练习:在课余时间,阅读史铁生的其他作品。
《秋天的怀念》说课稿3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秋天的怀念》
一、教材和学情分析
秋天的怀念这篇文章选自小学语文S版第十一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属精读课文人间自有真情在,这一组课文都是以爱为主题,一个"情"字贯穿文章的始终。《秋天的怀念》是当代令人佩服得作家史铁生的一篇怀念母亲的散文。作者用凝重的笔触,回忆了母亲在自己瘫痪时几件小事,一个个平凡的细节为读者诠释了伟大母爱的内涵,课文是作家对母亲的追忆,更是一篇充满人生哲理的感人作品,课文语言含蓄,情感真挚细腻。六年级学生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时期,本课的出现让学生感受到母爱的熏陶与感染,感悟人间真情,及时的给学生作一次爱的洗礼。同时六年级的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学生要理解课文的内容和主题并不难,关键是如何使学生的内心真正受到震撼,从而感恩母亲,热爱生活!在感恩中理解爱,在感动中滋润心田。
二、说教法与学法
据以上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认为这种情感浓重的作品应该重在阅读与感悟。《新课程标准》对作品阅读的要求是"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因此本课的教学我将综合运用精读、略读、浏览等多种阅读方式,咀嚼语言,感悟感情。在整体阅读中感知,在品读中感悟感动。同时也灵活运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三、教学目标
据以上分析和《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的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本课生字词,熟读并理解生字词。(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怎样通过细节描写描写来表现伟大的母爱。(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伟大而无私的母爱。
四、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教学目标的设定,由此确定本课文的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怎样通过细节描写描写来表现伟大的母爱。教学难点为:让学生感悟伟大而无私的`母爱。
五、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
首先出示并齐读课题《秋天的怀念》,怀念是思念的意思,写的是一种感情。那么作者在怀念谁?为什么是秋天的怀念呢?又有什么事值得作者去怀念的呢?从课题提出这三个问题,意在让学生产生好奇,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相信此时学生已经迫不及待的打开书本,寻找答案了。
<二>浏览课文,整体感知。
1、浏览课文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a、作者怀念谁? b、有什么事值得作者去怀念的呢?c、为什么是秋天的怀念?
这三个问题的设定意在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的内容,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抓住关键信息。
2、教师范读课文,并配音乐《烛光里的妈妈》。
在读的同时让学生解决生字词的问题。而配乐为了营造气氛,逐步把学生带入情境,让学生初步感受作者的感情,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探究本文的欲望。
3、学生比赛读。
比赛往往能激发学生表现自我的愿望,也能有效的和同学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也有利于调节课堂有利的气氛。教师引导学生从正确、流利和有感情三个等级对同学的朗读作出评价。相信学生一定会积极参与,也为更深入的探究本文打下情感的基础。
六、探究细节、真情感知。
提示学生看课文的插图。(是什么时候,什么地点,什么人物,去干了什么。)学生很快能找到"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花了。"这个时候我应该抓住时机提问;"那么最想推我去看花的人是谁?(母亲)文中一共写了几次?(两次)都是那两次?由此让学生再次回归文本。
1、母亲第一次邀我去看花,我的表现如何?为什么要拒绝?母亲的表现又如何?从中 你认为这是一个怎样的母亲?
这四个问题两两为一组,前一个问题的回答并不难,关键是后一个问题必须在前一个问题的基础上细细品味才会有所感悟。比如,我为什么要拒绝母亲去看花呢?学生很可能抓住"瘫痪"二字。这时候我应该顺势介绍作者双腿瘫痪时才21岁,让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思考作者当时的无助与无奈,让学生体会到:"21岁是人生中黄金时期,是那么的年轻,那么的有活力的一个年龄,可以施展抱负,创一番事业的阶段。而作者只能站在轮椅上,面对四壁徒然悲伤。通过换位思考,让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理解作者的暴怒无常和无理取闹。"我活着有什么意思"这句话透露出作者对生活的绝望和无助,正因如此,作者才封闭自己,拒绝去看花。
然而痛苦的也并非作者一人,还有母亲比他更加的痛苦,因为儿女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由此我们转向对母亲的表现的分析与品味。如"如母亲爱花,可自从我瘫痪后,她侍弄的花儿都死了"可见母亲对儿女的爱远远大于爱花,也说明我瘫痪后母亲把全部的心血都倾注到我的身上。本文字字是情,句句含情,字里行间都体现着伟大的母爱,这样值得品味的句子比比皆是。由于每个人的情感体验都不尽相同,这里不必有太多的条条框框的束缚,重在让学生自己找出让自己感动的句子,并说说为什么即可。教师只需稍加点拨,最后很自然的得出这是一个……的母亲。
第二次看花,重在让学生品味母亲的表现,引导学生抓住母亲的表情和神态的语句,体会母亲爱子之情,"如她憔悴的脸现出央求般的神色,我的回答让她喜出望外,她笑了坐在我的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她突然不说话了,对于跑跳一类的字眼,她比我还敏感。等等。细微之处见真情,让学生自己画一画,记一记,做标注等方式,品味母爱,然后小组讨论,继而全班交流。相信此时学生已经被伟大的母爱感动了。
至此学生对本文已经有了较深入的理解,这时候我抓住时机提问:面对母亲的请求,我的态度为什么由拒绝变为答应呢?这个问题引导学生从纵深思考。讨论交流后,相信也能理解是"伟大无私的母爱在感染者作者,让他一步步重拾生活的热情。"第三次作者和妹妹去看花了,课文最后说,我懂得了,妹妹也懂了,他们到底懂得了什么?
教师可以提示:作者主动地去看花表明他已经走出了绝望。在母亲去世后作者回味母亲生前为他做的一切,终于读懂了这份感人至深的母爱,是母爱使他走出封闭的自己,是母爱让他重拾生活的热情。所以懂得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是懂得了"儿女是否好好儿活,是母亲最惦记的。只有好好儿活,才是对母亲最好的安慰,最深的怀念。
七、作业
母爱是伟大的,同时也是平凡细碎的,有时是一句话,有时是一个动作有时是一个神态,我们总是理所当然的受之母爱而忽略了母爱,学了这篇课文,我们知道应该用心去感受母爱,理解母爱,珍惜母爱,不要留下任何的遗憾。现在就拿起你的笔,写下母爱的点点滴滴。
八、板书设计
本课的板书本着简单明了的理念,设计如下
秋天的怀念
拒绝看花
答应看花
主动看花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老师!
《秋天的怀念》说课稿4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行:
大家上午好!我是来自聚贤中学的何小艳。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秋天的怀念》,具体程序如下:
一、走进文本,潜心研读——说教材
《秋天的怀念》是初中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歌颂“浓浓的亲情”;阅读训练的重点是“根据文章特点,运用学到的阅读方法理解重点语句,认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这篇课文是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的一篇回忆性散文,全文以“看花”为线索,通过回忆三十年前的往事:母亲忍受着病痛和我的坏脾气、第一次提出看花被我拒绝、第二次提出看花我同意后的欣喜、母亲病故,以朴实的语言和传神的神态、动作描写,表现了母爱的深沉厚重,也对生命和生存问题进行了深刻反思。本课充分诠释了单元主题,加深了学生对亲情的感悟。
本课教学设计为两课时,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第二课时。
二、以人为本,关注学生——说学情
七年级是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学生对本文涉及的母爱已有了一定的体验和理解。通过自主阅读,能够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思念之情,能够感悟母亲坚强的人生态度、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爱以及对儿子的影响。但是,课文的字里行间是怎样表现母亲的坚强、母爱的深厚?母亲带给了儿子怎样的影响?课题“秋天的怀念”又有着怎样的内涵?这些问题都需要学生深入学习并感受。
三、走进语言,关注精神——说理念
基于此,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以读为本,以情感人,实现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
四、以学定教,明确目标——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学段要求、教材特点、学生实际,以及新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所做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要求。我在第一课时引导学生学会本课字词、理清课文脉络、感受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位在:
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抓住课文中人物的细节描写,体味人物的内心情感。
2、品读重点词句,感悟母爱。
3、理解课题“秋天的怀念”的内涵。
4、引导学生对生活态度的积极思考,探询母亲遗嘱中“好好儿活”这句话的意味深长。 教学重点:
课标指出:第四学段的阅读要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引导学生研读文本,推敲关键词句,从中感悟蕴含在字里行间的那份毫不张扬的母爱。
教学难点:根据学生实际,我将教学难点确定为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获得“好好儿活”的启示。
五、优化组合,营造和谐——说教法学法
为了有效达成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坚守“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原则,采用启发引导、朗读感悟、想象感悟、创设情景等方法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在读中品词析句,感悟文字背后的内涵。
在学法上,我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读自悟、合作讨论、汇报交流、朗读感悟,给与学生充分的表达机会与发展自我的舞台。
六、提前预设,直观展示——说课前准备
1、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充分领悟,走出文本、拓展阅读,课前我给学生准备了史铁生的《合欢树》片段、《我与地坛》片段、《有关庙的回忆》片段。
2、为本课制作了多媒体课件。
七、以读为本,情动课堂——说教学流程
根据以上分析,我在第二课时中设计了以下三个环节:
(一)感受“娘俩”的“好好儿活”
开课伊始,我出示《合欢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母亲的“苦”,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思念。他的好多文章都表达了这份感情,比如今天我们的这篇——秋天的怀念。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因此,在第一课时学生读文本的基础上,我为学生设计了阅读的几个层次:正确——流利——有感情,让学生自己评价自己的阅读水平并选取句子读一读,总结出要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读出感情、读出韵味。紧接着指导学生读出课题的韵味。随后一句“现在我们就走进课文,品品课文中文字的味道”,引导学生明确了本文的学习重点。
通过第一课时的阅读,学生明确了课文三次提到看花,第一次没去成因为“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露无常”。引读第一自然段,体会作者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时的心情: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他会——(把眼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他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妈妈要他去北海看菊花,他喊着——(不,我不去,我可活什么劲)。从中体会出作者的喜怒无常、活得没劲。承接这一组句子我让学生大胆想象,补充课文中的这个句子: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我————
作者活得如此之苦,如果你是他的朋友或哥哥、妹妹,面对他这副样子,你会怎么做?(此处创设情境让学生“劝”的过程,就是他们思想成长的过程,同时也为后面进一步体会母亲毫不张扬的爱埋下伏笔。)在学生发表完意见后追问一句:怎样做更合适呢?让我们看看母亲是怎样做的吧。进而重点体味母亲的做法。
如果有学生读到“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好好儿活,好好儿活”我就引导学生抓住“扑、抓”,体会母亲要扑下去的是儿子想去死的念头,要抓住的是儿子好好儿活下去的信念,让学生把这些珍贵的体验送进文本中去,读出力量;抓住“忍”,体会病入膏肓的母亲忍住的是“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忍住的`是儿子的病带给她的打击,忍住的是儿子的抱怨,忍住的是儿子砸玻璃、摔东西等暴怒无常的脾气。进而体会到母亲的“苦”,但活得如此之苦的母亲,“有没有看着看着北归的雁阵突然把玻璃砸碎?(没有)有没有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把东西摔向墙壁?(没有)”这就是母亲的忍,再次让学生把体会到的感情送进句子中去读。
如果有学生读到“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一切恢复沉静,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我就引导学生抓住“悄悄地”,通过去掉这个词谈体会的方式让学生体会到母亲对儿子的理解、关心、细心,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爱,怕儿子伤心连说话都小心翼翼。学生每体会出一种感情就让学生把这种感情送进文字中去读出来,以读促悟。
感受“母爱”、感悟“咱娘俩的好好儿活”是本课的重点,在前面这一环节充分研读文本的基础上,让学生总结出母亲的坚强、理智,进而引领学生探究“好好儿好”的内涵。
在这一环节的品词析句中,我引导学生抓住母亲的动作描写,以多种形式分别读出母亲的辛苦,读出母亲的隐忍,读出母亲对儿子的大爱。
(二)探究“我俩”的“好好儿活”
在这个环节中,我引导学生重点研读文章第4、5、6自然段。引读:邻居们——(全班同学把课文写母亲母亲临终前的话读出来,直到最后一句),抓住: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引导学生感悟省略号里没说完的话究竟是什么?(好好儿活)进而引出他究竟懂得了要怎样“好好儿活”?让学生自由读文章第六自然段,小组合作讨论或自己思考他们究竟懂得了该怎样“好好儿活”,通过汇报交流,引导学生“穿”过菊花的表象,借菊花“淡雅、高洁”等体会到人活着的各种滋味,从而引出作者明白了应用怎样的行为走出这“好好儿活”。在此基础上再次引读“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他还会把玻璃砸碎吗?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他还会猛地把东西摔向墙壁吗?”再一次地让学生创作“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啦啦’的飘落,我————”,与前文形成对照,体味作者的变化。 史铁生通过三十多年的感悟,他说文字更能表达他的心,在这里出示他的《病隙碎笔》中的一段话,进一步让学生感悟他对“好好儿活”的理解,进而向学生推荐《我与地坛》、《病隙碎笔》、《务虚笔记》。伴着哀伤的音乐学生诵读、教师引读这些文章的片段,走出文本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思念,感悟作者在母亲去世以后的“好好儿活”。再走进文本引读课文最后一段:又是秋天——引领学生回过头来探究“秋天的怀念”怀念的究竟是什么?学生有了前面对母亲的品读,明白了怀念的是一次又一次想让他去看花的母亲,怀念的是母亲给他的“好好儿活”的信念。
(三)思考“我们”的“好好儿活”
课标指出:第四学段的学生对课文的内容要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我们通过品悟文字的韵味,尝到了这一家人的人生韵味,那么,他们家的这件事,跟我们有什么关系呢?让学生畅所欲言。随后总结:我们读书不光要读出文字的味道,还要读出自己的思考;不光要感悟别人的“好好儿活”,还要思考自己的“好好儿活”。让学生用一个词、一句话说出学了这篇课文后他对“好好儿活”的思考。随后引出“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这个“我俩”应该变成“我们”,朗读这句话,引领学生说出:面对自己的家人要——;面对自己的老师要——;面对自己的朋友要——等等。总之在今后的人生之中,不管遇到多大的打击、困难、挫折、失败,我们——(生: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作业设计:
学完这课,我设计了如下作业:
1、必选作业: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自选作业:运用语言、动作等描写方法写一个人物片段。
以上的教学设计,将语言文字听、说、读、写、思的训练落到了实处,力求达到工具性、人文性的统一,力求体现大语文教学观。
八、凸显过程、深化内涵——说板书
本课的板书,我直观简洁地板书关键词语,即简单又展示了教学环节。
秋天的怀念
娘俩
我俩 好好儿活
我们
九、审视课堂、总结提升——预设反思
在所有教学流程、预想环节都顺利完成的基础上,还需要加强的地方是:
1、朗读指导还有待加强。课堂有较有质量的品读,但少有质量的朗读。
2、对文章的分析鉴赏,过分注重了母亲这一角色,对“我”这一形象的感悟有待增强。
《秋天的怀念》说课稿5
各位领导,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
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长春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九册第八版块中的《秋天的怀念》。
关注教材:
1、内容与主题
2、文本特点
3、编排意图
4、板块特点
内容与主题:
《秋天的怀念》是著名作家史铁生对已故母亲的怀念,讲述了母亲在病重期间细致入微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并鼓励儿子要好好地活下去,表现了史铁生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对母亲无尽的爱,以及史铁生对“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悔恨。
文本特点:
情感真挚
借用平常的小事来表达人物情感
利用对比的写法写出了母子之间深厚的爱
借景物描写表达人物内心情感
对比中体现母爱的无私与伟大:
四件小事
“我”的表现
母亲的做法
“我”发脾气时,母亲对“我”的安慰。
暴怒:1、突然砸碎2、猛地摔向3、狠命捶打,喊着
安慰:1、悄悄地躲出去,偷偷地听2、悄悄地进来,眼睛红红的3、说要推我看花4、她的花都死了5扑过来,抓住手,“咱娘俩,好好儿活”
母亲重病缠身,却不告诉“我”
一直都不知道,后来妹妹告诉了“我”
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
母亲央求“我”去看花
我回答:“什么时候?”
央求、喜出望外、高兴、絮絮叨叨、敏感
母亲临终嘱托
背着“我”去看她
艰难地呼吸着。最后一句话:“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借景色表达自己对人生态度的转变:
1、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啦啦”地飘落。
2、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秋天的怀念》说课稿6
一、说教材
《秋天的怀念》是史铁生写的一篇怀念母亲的散文。作家用凝重的笔触回忆了母亲在自己双腿瘫痪后的几件平常小事,由一个个平凡的细节为读者诠释了母爱的内涵。课文是作家对母亲的追忆与怀念,更是一篇充满人生哲理的感人作品,课文语言平实含蓄,情感真挚细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等。本课教学贯彻“以读为本”,综合运用精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通过咀嚼语言来感悟情感,力图体现“在速读中整体感知,在品读中感悟感动”的特色。
二、说学情
我觉得本文比较适合七年级学生进行学习、阅读。这篇散文比较短小,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应该能通过有效阅读达到“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的要求。
七年级是树立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关键时期,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能够引导学生感受母爱的伟大无私,体悟对生命的珍爱之情。因此,对
三、说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依据教材特点、学情以及新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所作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要求,我确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抓住教材中人物的细节描写,体味人物内心情感。
3、引导学生研读文本,感悟母爱,引发学生对生活态度的积极思考,关注对“好好儿活”意义的探寻
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引导学生研读文本,从中感悟蕴含在字里行间的那份毫不张扬的母爱,引发学生对生活态度的积极思考,关注对“好好儿活”意义的探寻。而学生对于这一人文内涵的领悟,必须要与工具性相统一,在识记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的过程中,加以实现。
四、说教法学法
1、教法
根据这篇课文的特点和七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针对确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我选择了以下教学方法:诵读教学法,提问法,开放式讨论法。
2、学法
本节课主要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课前预习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在课堂上,通过诵读和讨论法推动学生思考,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读出感受,发现问题,并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掌握重点的词句来分析细节描写,通过讨论探究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
3、课时安排:一课时
4、教学设备: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朝有一位诗人叫做孟郊,他写了一首非常有名的诗歌《游子吟》,同学们会背诵吗?(齐声背诵《游子吟》)
在唐代诗坛上,孟郊并不是很有名的大诗人,可是他的这首《游子吟》却人人传诵,因为这首诗歌颂了人类最伟大最无私的情感——母爱。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表现母爱的散文:《秋天的怀念》。
看到文章的题目,同学们想知道什么?(生可能提出:1、作者在秋天怀念的是谁?2、为什么是秋天的怀念?3、他有什么值得作者去怀念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整体感知。
让学生带着这些疑问自读全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整体感知课文。
完成课前思考题:那花——
那人——
那段经历——
2、 激发情感:
在自读的基础上,指明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配乐(世上只有妈妈好)朗读,使学生在情感上和作者产生共鸣,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课文的欲望 。
回答课前思考题:那花——菊花
那人——母亲
那段经历——双腿瘫痪,母亲病逝
史铁生为什么特别怀念那年秋天的花,那年秋天的人。那年秋天的那段经历在他的一生中又起着什么重要作用呢?我们学习了文章之后就会找到答案
3、疏通文章结构
线索——看花,3次
1)、第一次:母亲要带我去,我不答应
2)、第二次:母亲要带我去,我答应了,母亲不能同去
3)、第三次:和妹妹一起去
(三)、自由研读,真情感知
1、默读第一部分,思考,讨论:母亲为什么要带"我"去看花?
2、分角色朗读第二部分,思考,讨论:
(1),当"我"答应母亲去看花的时候,母亲的表现如何?
什么时候? ——喜出望外
好吧,就明天——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
烦不烦! ——絮絮叨叨
(2)品味语言
1、找一找
这篇文章老师读后深受感动,下面请同学们再次读读课文,把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划出来,并于小组讨论为什么受感动。
2、说一说
我看有些同学已经划好了,谁来读一读,把你的感受表达出来?
1)、教师示范:喜欢某句,给人什么感觉,描写手法是。。。
(复习人物描写的四种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本段文字通过描写母亲的动作,语言,把母亲的喜悦表现得淋漓尽致,把母亲对儿子的关爱表现得淋漓尽致)
2)、学生讨论
明确:如:⑴母亲这时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的,看着我。(默默承受、忍耐着我的粗暴无理)
⑵“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多次要带我去看花,母亲希望看花能让我热爱生活,心情愉快一些,不再绝望。用心良苦的母爱)
⑶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母亲爱花,她是个热爱生活的.人,可是为了我,没有精力和心情再养花)
⑷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扑,抓,两个动作,体现了母亲想让我离开绝望,让我必须好好活下去。)
⑸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挡”,挡住的不是落叶,而是儿子郁闷烦躁的思绪)
⑹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能让孩子出去散散心,母亲非常高兴,希望我开心和快乐。)
⑺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觉得自己粗心,对自己说的话很敏感,怕儿子伤心)
⑻母亲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母亲临终时仍挂念着孩子)
3、速读第三部分,思考,讨论:
(1)、母亲为什么不能陪"我"去看花了?
(2)、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3)、能说说你自己的母亲吗?
4、男女生重读第四部分,思考,讨论:
(1)、“我”懂得了什么?
(2)、由末段的花,你联想到什么?
(四)、小结归纳
母亲就像史铁生无形的拐杖,助他走上了成功之路,如今的他,就像大雁一样高飞在蓝天,他生命的旋律是动听的,他的生活之花开得很灿烂。
(五)、课后作业
我们同学理解了史铁生,其实也正是思考了自己的人生。对于一个双腿瘫痪的残疾人,我们本来也许是充满同情,但我们对史铁生却是充满了敬重,因为他活出了境界,活出了生命的高贵。人生的道路很漫长,当苦难和逆境来临的时候,我们也应该好好活,更应该用这份好好活的心态,去关爱我们的亲人和朋友。课后,我向同学们推荐阅读史铁生的其他作品,如《我与地坛》,相信你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六)、板书设计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那花——菊花 1
那人——母亲 线索:看花 2
那段经历——双腿瘫痪,母亲病逝 3
《秋天的怀念》说课稿7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上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秋天的怀念》。
下面,我将从六个方面来说这节课——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设计、板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秋天的怀念》是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所选的文章以亲情为主题,以不同的生活为背景,抒发了同样感人至深的亲情。学习本单元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得到多方面的教益。
作为叙事性散文作品,《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能够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秋天的怀念》选自《史铁生作品集》,这是一篇饱含深情的怀念母亲的散文,作者通过回忆自己瘫痪时,身患绝症的母亲忍受着病体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精心呵护他、照顾他的事情,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本文语言朴素、真切,写出了作者生活的真实体验,在语文能力的培养和情感的提升方面,其地位都是十分重要的。
二、学情分析:
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刚升入初中的七年级学生,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乐于探究,尤其是对新事物的好奇心比较重,他们乐于发言,课堂上能与老师保持良好的互动,与同学积极合作、共同学习。但是也存在情绪不稳、浮躁等问题。鉴于他们的生活经验所限,对于特殊境遇下如何体会深沉无私的母爱会有所困难。
根据学生掌握的已有知识,他们对叙事类散文并不陌生,通过本单元第一课的学习,他们大多已经初步掌握了整体感知叙事类作品的一般方法。在课堂中已有了初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但也可能会遇到:理解问题、分析问题不够深刻,语言表达不够准确等。
三、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课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及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已有知识及存在的问题,我确定了下列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知识与能力: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过程与方法:
通过母亲的“好好儿活”,分析母亲的形象,理解母爱的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由我是怎样“好好儿活”的,联系学生生活体验,引发我们应该怎样“好好儿活”的思考。
教学重点:
通过母亲的“好好儿活”,分析母亲的形象,理解母爱的内涵。
教学难点:
由我是怎样“好好儿活”的,联系学生生活体验,引发我们应该怎样“好好儿活”的思考。
四、教法学法
教法的运用:根据文章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以下四种方法进行教学,以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1、阅读感知法:遵循阅读的整体性原则,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文本,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2、问题引导法:用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读文本,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3、启发式教学:以启发、点拨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同时利用小组合作,促进生生间、师生间的互动。
4、多媒体教学:丰富课堂教学的手段,扩大教学容量,优化学习效果。
学法的渗透:教是为了不教,本节课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渗透学法。
1、品评赏析法:学习过程中,对文中精彩的语句、段落进行品评、赏析、积累。
2、讨论交流法:通过问题的引导,让学生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3、小组合作法:随着自主、合作、探究成为语文学习的新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成为了一种新的学习组织形式。通过小组合作,学生能够交流学习体会,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五、教学设计
在对教材和学生分析的基础上,依据“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基本原则,本节课主要设计了以下六个教学环节: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配乐朗诵《合欢树》片段,引导学生体会儿子对母亲的爱,进入主题,这篇书写着母亲对儿子爱的《秋天的怀念》。
设计意图:联系本单元的内容,唤起学生曾有的情感体验,通过朗读,为下文的`学习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好情感铺垫。
(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前提下阅读文章,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本环节设计的主要问题是:
1、作者在秋天怀念的是谁?
2、为什么会在秋天怀念?
要求:边读边在文中划出相关的语段,了解文章的情节。
设计意图: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自主阅读,主动学习,做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同时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简洁准确表达的能力。
(三)品读课文,分析形象
通过熟读、品读文章,理解文章所蕴含的情感,以深入理解文章,解读人物。
本环节设计的主要问题是:
1、母亲是怎样“好好儿活”的,分析母亲的形象。
2、母亲是怎样教导我要“好好儿活”的,理解母爱的内涵。
要求:品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母亲动作,语言和神态的词句,用不同的符号标出,并圈出重点词,仔细品味母亲“好好儿活”的含义,然后小组一起交流学习成果。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读、品读文章,体会作者的情感,教师补充背景,增进学生对写作背景的了解,进而讨论交流、分析鉴赏文中母亲的形象,母爱的内涵,增强学生语言的感悟能力,以达到深入理解文章的目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积累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和分析方法,感悟博大深沉的母爱,突出教学的重点问题。
(四)再读课文,引发思考
在分析完人物形象的基础上,教师补充文章的写作背景知识,让学生再读文章,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而引发思考。
本环节设计的主要问题是:
1、我是怎样“好好儿活”的?
2、我们应该怎样“好好儿活”?
要求: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段落,带着感情诵读,思考。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好好儿活”的含义,把握文中“我” 是怎样“好好儿活”的?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结合学生自身的生活体验,思考当下我们应该怎样做到“好好儿活”,从而突破教学的难点问题。
(五)重读课文,知识拓展
通过学生再读文章,了解文章在叙述方式上的特点,从而拓展知识。
本环节设计的问题是:
1、了解叙述方法——“插叙”
2、文中插叙的内容和作用
要求:朗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插叙的内容,思考其作用。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叙事性散文常用的叙述方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在日常写作中掌握插叙这种方法技巧。
(六)布置作业,读写结合
1、阅读史铁生的名篇《我与地坛》。
2、学了这篇文章,你对母爱有什么新的认识?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母爱的理解。(200字左右)
总之,本节课我将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为原则,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秋天的怀念》说课稿8
【教材分析】
《秋天的怀念》是新编人教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叙事散文。本单元以“亲情”为话题,兼顾古今,兼顾中外,意在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使之得到多方面的教益。《秋天的怀念》是一篇充满人性哲理的散文,作者以朴实含蓄的文字和真挚细腻的感情,表现了母爱的无私、深沉与宽容,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对自己生活经历、情感变化的回顾与反思。作者在懊悔、歉疚中表达了对母爱迟到的领悟,也表明自己在母爱的感召下变得更加成熟和坚强。
【学情分析】
描写母爱的文章不胜枚举,浓浓亲情总能唤醒学生心底温柔的情愫。学生受阅历的影响,容易浅层次地阅读母爱,无法深刻地理解本文中母爱的内涵。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选择适宜的教学视角,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深处,读出作者对母亲的感念之情及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教学过程】
见教案
【教学反思】
这样秋风瑟瑟的日子,是最适合上《秋天的怀念》的。只是史铁生怀念的是母亲和人生,而现在的我,反思的则是这堂刚刚谢幕的课。
自我评价:
一、抓住文本特质,体现语文课程的性质
语文是一门运用语言文字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是其基本特征。作者以朴实含蓄的.文字和真挚细腻的感情,展现了母爱的深沉与厚重,表达了自己对母爱的顿悟及对人生新的思考,从而乐观坚强地迎接人生的风雨。
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引导学生研读文本,从中感悟蕴含在字里行间的那份毫不张扬的母爱,引发学生对生活态度的积极思考,关注对“好好儿活”意义的探寻。学生对于这一人文内涵的领悟,必须要与工具性相统一,在识记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的过程中,加以实现。为此,教学中设计的生字学习、初读感悟、理清脉络、研读细节、资源拓展等,都意在引导学生凭借语言文字,披文入情,受到母爱的熏染,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信念。
二、合作探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堂课以三个教学板块为主:指导品析,读出母爱的细节;合作探究,悟出“好好儿活”的深意;体验感悟,写出自己的思考。在教学中,我以学生现有的阅读水平为支点,设计了三个层面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一步步走进文本深处。第一个层面是在让学生品析文中感人的细节描写,并将之与朗读指导结合在一起,体会母爱的深沉无私,突破教学重、难点;第二层面是让学生合作探究文中景物描写的深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分享中深入理解“好好儿活”的内涵;第三个层面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对话自己或母亲,使其情感受到熏陶,深刻地理解文本的主旨。
三、读品结合,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
王荣生教授说:“一堂好的语文课,其主要标志是教学内容正确并使学生获得有益的启示。”因此,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阅读层面,将体会借景抒情手法的作用及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作为教学重点,帮助学生习得阅读方法。此外,我通过对资料链接和迁移拓展引导学生树立坚强乐观的信念,勇敢地面对人生的挫折,从新的角度思考爱和人生,从而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让学生在读中品,在品中悟,读品结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洋溢的情感及文字背后的深意。最后学以致用的片段写作让学生跳出文本,体验和感悟自己身边被日渐
忽视的母爱
教学反思
1、对话还可以更充分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教科书编者与文本之间平等对话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关注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生与生之间的对话较多,而我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不够充分和透彻,比如对母爱的顿悟及反省有时未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
2、预设还可以更全面
《秋天的怀念》作为一篇经典散文,值得精讲的地方很多,且学生受阅读水平和阅历的影响,对文本的质疑和解读也不同。在教学中,我对文本的预设还不够充分和全面,翻转课堂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对课堂的生成点还不能做到游刃有余。
课堂重建
1、努力地实现平等对话
提升自己解读文本的能力与素养,多角度立体化地解读人物,提高文本解读的深度、厚度、温度,与学生、教科书编者与文本之间实行真正的平等对话,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与共鸣。
2、努力让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
精彩的生成源于全面而充分的预设。在教学中,要提高自己对课堂的驾驭和应变能力,抓住课堂的生成点,让课堂在生成中变得灵动而有活力,让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
教学,即生长。感谢史铁生为我上了生动的一课,感谢这次公开课的机会,又让我经历了一次历练与生长。我也要像烂漫的菊花一样,在语文教学的天地里顽强地生长,努力地绽放!
《秋天的怀念》说课稿9
一、说教材
《秋天的怀念》是部编本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这一单元的学习重点是体验亲情,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及在体会文章情感中学习朗读。这是一篇精读课文,紧扣本单元的学习重点,为接下来几篇文章的学习打下基础。
《秋天的怀念》是史铁生先生的真情之作,文章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愧疚和对生命的热爱之情,歌颂了母亲伟大无私的爱。文章的描写、语言十分细腻,善于通过神态、语言、动作描写来突显母亲的形象,是文质兼美的佳作。
二、说学情
初一的学生经过小学阶段的学习和初一第一单元的学习,以及具备一定的朗读能力和感知能力,能在朗读过程中初步感知文章的感情基调。初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所发展,情感体验向更深更细的方向发展,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此外,对于小学阶段,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较强。
学校的学生基础扎实,思维活跃,因此在课堂中会尽量让学生参与到小组讨论与发言中。学生对作者比较陌生,但对于文章中所表达歌颂的母爱较为贴近,可以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揣摩语言,体会情感,获得审美体验和思考。
三、说教学目标
基础教育的'语文课程重要“基础”二字,初一阶段的学生仍处于打基础阶段,因此要注意“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目标1:掌握生字词,理解词语在课文中的含义是本课的基础目标。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指出:“要使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品和作者的思想内涵和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气和语调进行朗读,表达自己对作品和作者思想内涵和情感态度的理解。”阅读教学特别是教像《秋天的怀念》这样文质兼美的文章时,应让学生反复朗读,细细品味其语言的精妙和细腻的情感。因此定下目标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注意语调和节奏的变化。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要求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秋天的怀念》中所歌颂的母爱离学生的生活和近,也极具启发意义。因此,确定目标3:通过圈划、品味、揣摩文章中“母亲”的动作、神态和语言的描写来感悟、体会文章中细腻丰富的情感。
四、说教学方法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秋天的怀念》一问,无论是从语言还是内涵来看,都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因此,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课前让学生认真收集资料,课堂中积极开展讨论,充分展开师生、生生和生本之间的对话,运用“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
此外,在本课的教学中朗读法贯穿整个课堂,注重让学生从读到感悟,提升感悟改进朗读,读出节奏、读出感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整体感知的能力,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秋天的怀念》说课稿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母亲艺术形象,感悟作者意图。
2、训练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培养学生有感情的读好课文的能力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母博大、宽厚的母爱和儿子对于母亲的思念忏悔、自责。
2、体会磨难对于人生的意义,学习在磨难中成长坚强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品味赏析细节描写;探寻作者写作意旨。
●教学方法
诵读法、品析法、精段阅读法、资料助读法
一:导入
同学们热不热?(热),是不是很想快点到秋天,那样就凉快了?
我们都知道秋天是迷人的,天高云淡,大雁南归,枫叶似火,硕果累累,秋天的美别具一格,秋天的美实实在在,秋天的许多事物都会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想,也会让我们产生某种情怀,同学们你喜欢秋天的什么景物?
著名的作家史铁生最喜欢秋天的菊,更对秋天产生了怀念之情,那今天让我们共同欣赏课文《秋天的怀念》。(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史铁生双腿瘫痪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因突发脑溢血逝世。根据其生前遗愿,他的脊椎、大脑将捐给医学研究;年他的肝脏将捐给需要的患者。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连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
2、诵读课文,初析文章
让学生细读一遍课文,体会文章情感。
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明确:深沉、略带伤感、“我”:不耐烦、暴躁,母亲:央求、亲切。
3、在理解作者情感的基础上,让同学们带着以下问题品味课文。
(1)你觉得“我”是一个什么脾气的人?(性情暴躁、脾气暴怒)
(2)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感受到“我”的暴躁?为什那么暴躁,是天生的吗?谁一直陪伴着我?
(3)通过阅读课文我们知道母亲爱什么?那文章中提到的作者几次秋天看菊花?(3次,母亲,我)
(4)作者前后生活态度有什么改变?(用文中语句回答)是谁促进了作者生活态度有了那么大的转变,以至于直接影响了作者的人生观?(母亲)
4、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第二课时)
三:再读课文,揣摩细节(理解人物,把握情感)
(对文本细节的剖析这一部分,要让学生读出其中的情味。这些细节应该是渗透着愧疚、追悔、怀念的。品析与朗读、表演相结合。)
第一次赏花(精析第一节)
首先,师边有感情的朗读第一节,边逐句分析人物性格。
其次,找出重点分析
1.一组对比性的动词:(动作)
“我”:突然砸碎猛地摔向狠命捶打喊着。
母亲:躲出去听我的动静进来扑过来抓住忍住哭。
明确:母亲忍受着我暴躁的`脾气,忍受着儿子瘫痪对自己的打击,把痛苦埋藏在心里,坚定的鼓励儿子。
2.一组重叠词:(动作、神态)
悄悄地躲出去;偷偷地听我的动静;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的;明确:刻画了细腻深沉的母爱,她让“我”尽情地发泄心中的苦痛,又强忍着内心的悲伤。突出母亲的谨慎小心和慈爱细心。对儿子的体谅、包容和理解,无私的关爱呵护儿子。
第二次赏花
1.母亲为什么“挡”在窗前?
明确:不想让多愁善感的“我”看到落叶凋零的萧条。
景象,而产生伤感痛苦,甚至是绝望的心情,从而失去对生活的信心。
2.分角色朗读体会“我”和母亲不同的态度和心情。
我:“什么时候?好吧,就明天。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
母亲:“憔悴的脸上央求般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
我:漫不经心、马虎应付、无所谓。
母亲:喜出望外、兴奋投入、高兴得不知所措。
对比强烈、鲜明,要在读中反复体会,在体会中品读人物,要读出当时人物的心境、态度、情感;对学生朗读进行评价、指导;可分角色朗读。
3.如何理解“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明确:母亲像做错事的孩子,小心翼翼,生怕刺激了我。
结合两次赏花体味情感。
(1)我对母亲情感的变化。
一组否定含义的词:
“不,我不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可我一直都不知道”;“就再也没有回来”“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明确:自己从没有考虑过母亲的感受,从未为母亲着想,对母爱的浑然不觉,母亲的去世激起了“我”对生命的感悟,对自己少不更事的追悔,对母亲深切的怀念。
(2).母亲一组饱含深情的话语:
A、“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
B、“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还未成年的女儿……”
明确:母亲本要和我相依为命,共度难关的,临别人世时母亲对孩子是多么不舍、牵挂和惦记。
第三次赏花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
明确:盛开的菊花犹如坚强勇敢地活过来的“我”,艳丽的色彩是对“我”成功人生的描绘,我最终懂得了母亲“好好儿活”的真正含义,而菊花却成为了我怀念母亲永远的寄托。
四:领悟主题,感悟人生
这是一篇饱含深情的怀念母亲的散文,作者通过回忆自己瘫痪时,怀着博大无私之爱的母亲是怎样地痛心与忍辱负重地照顾自己,来表达对母亲的深深愧疚和怀念之情。史铁生笔下对亲情的回忆与感悟,让人感觉亲切而意味深长。
思考:文章题目为什么叫“秋天的怀念”,作者怀念的是什么?
明确:怀念母亲对儿子博大无私的爱;怀念母亲坚毅的性格;以勇敢面对人生的决心,以告慰母亲在天之灵。
《秋天的怀念》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这一单元的课文都是以“爱”为主题,一个“情”字贯穿文章的始终。这是一篇饱含深情的怀恋母亲的散文,作者通过回忆自己瘫痪时,怀着博爱无私的母亲是怎样强忍病痛照顾自己来表达对母亲深深愧疚和怀念之情。更是一篇充满人生哲理的感人佳作。这种对亲情的感悟和回忆。让人倍感亲切,又意味深长。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地位、作用及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爱为主题”,我确定我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在“秋天”的故事中,理解“母爱”的内涵。
2、训练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培养学生有感情的读好课文的能力。
能力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自学讨论,自己读懂课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和运用色彩烘托情感的写作手法。
情感目标:
1、在“怀念”的情意中,感受“爱母”的思绪。
2、在“秋天的怀念”中,获得“好好活”的人生思考。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文通过生活中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几件小事,甚至只是几个“悄悄地”细微动作,“好好儿活”这样朴素话语来表现深沉无私的母爱,感人至深。从爱母的思绪中沉淀出对生命的理解。根据这个思路,我确立以下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走进秋天——读出味道
走出怀念——读出思考
教学难点:
品味赏析细节描写;朗读设计的评价和指导;探寻作者写作意旨
二、说学情。
七年级的学生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关键期,本课的出现,可以让学生感受母爱的`细微,感悟人间真情,给学生一次爱的洗礼。同时七年级的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理解母爱的主题并不难,但如何是学生抛开给母爱贴上“无私”“伟大”的固定标签,去切实分辨出母爱的细微不同,去掂量出母爱的沉重分量。并从内心真正受到震撼,从而激发出心底的感恩情怀呢?又如何引导学生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感受作者的精1神成长,进而思考自身的人生之路呢?希望借这篇深厚而美好的文章唤醒孩子们的爱的敏锐,激发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三、说教法和学法
(一)说教法
新课程理念很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而教学方法的最本质特征就是要促进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促进全体学生积极动脑。因此,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诵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品析法、教师点拨。
(二)说学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对象所采取的研究态度。”具体而言,就是引导学生在兴趣和质疑中学会学习。根据以上依据,我采用的学法有:朗读法、反复揣摩、合作探究、谈论法,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新课导入,创设怀念情节。初读课文——感受“儿子”痛苦;细读课文——感受“母爱”内涵;研读课文——体悟“母爱”思绪;布置作业——笔尖诉心生情。
(一)导入新课。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注重导入情节的创设,是兴趣激发的一个重点,也是创设学习氛围的重要环节。因此在导入新课时,我会用一个故事引入:一位母亲与家长会的故事。
然后我会总结:母爱是无私的,伟大的,默默的。让我们走进今天的课题《秋天的怀恋》,也来感受一下浓浓的母爱。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将导学案上的重点字音及成语解释在书上进行勾画和补充。进一步熟悉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因为这篇文章的重点在品味语言,感受母爱,让学生体会母爱。
(三)、走进秋天的故事——小组合作探究。
(1)创设怀念情节。
1、简单介绍作者后出示一段《合欢树》中跟母亲有关的文字,引“苦”这一课堂组织的线索。
2、读课题。“秋天”“怀念”预设:这秋天的景,人,事,沉淀为了一种情愫,就是秋天的怀恋。
(2)初读课文——感受“儿子”痛苦;
1、板书:我俩——好好儿活,儿子是怎么不好好活了,母亲才会说出这样的话?请用课文中的句子,朗读给大家听。
出示课件:是啊,我可活着什么劲?所以: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唰唰啦啦”地飘落,我———。(课件:扩充句子训练)
(此设计关注了班中不同层次的学生,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概括,并可让高层次的同学发挥想象,目的是给予不同的学生愉悦的课堂)
(3)细读课文——感受“母爱”的内涵
面对这样的儿子,面对这样的现实——母亲是怎么做的呢?读读课文谈一谈。
1、走进母亲自身的“好好儿活”。由作者眼中的菊花引出我的经历
2、走进母亲的让儿子“好好活”。
(此设计让学生多读书,谈感受,语言与思维,朗读与感悟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一次一次的读,一波一波地把感情催过来,既培养朗读能力,又让学生强力的感受要“好好儿活”努力把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结合起来)
(4)、研读课文——体悟“母爱”思绪;
1、回过头来看看课题。这《秋天的怀念》,怀念的究竟是什么?再写北海的菊花有何含义?
(此设计对课题的理解至此又更进一层。把“怀念”和“好好儿活”联系起来,把主题和课题自然联系起来)
四、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的收获,教师在讲完课文后,放一段《烛光里的妈妈》的音乐,加深对母爱的深入理解。
五、布置作业——笔尖诉心生情。
为了让学生更好总结本堂课所学,同时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我的作业布置是:请回忆平日生活中母亲为自己做的点点滴滴的小事,以“妈妈,我想对你说”为题,给母亲写一封信。
六、板书设计:
板书能帮助学生更清晰、更明了地理清课文的层次,概括出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我将设计如下:
秋天的怀念
娘俩
(苦)我俩
好好儿活
我们
《秋天的怀念》说课稿12
《秋天的怀念》一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三组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讲述了一位重病缠身的母亲,体贴入微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要好好地活下去的故事,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作者借助对几件平常小事的细致描写,表达了母子之间的似海深情。
选编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受到伟大母爱的熏陶感染,接受一次“爱”的教育;二是提高学生的自读能力。
一、说教学设计: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板书:10*秋天的怀念)
导语:围绕“秋天的怀念”你想知道什么呢?
(二)质疑导读,激发兴趣
1、题目的中心词是什么?
2、你能就中心词提几个问题吗?(如:怀念谁?为什么怀念)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初读课文,读中感知“爱”
1、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通读全文。
2、通过读你知道了什么,能告诉大家吗?
3、小组交流,谈收获
[设计意图:梳理课文内容,使学生对文章有个整体印象,初步了解母亲对“我”的爱。]
(四)精读课文,读中感悟“爱”
1、请同学们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浏览课文。
2、从文中找出你最受感动的地方,并说说为什么最受感动。
3、交流品悟,教师点拨。
(品读母子的言行,抓住三次“悄悄地”,充分感悟母亲内心的痛苦、悲伤、坚强与对儿子深沉的爱)。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生与生、组与组、师与生等多边合作突破重难点,把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
(五)感情读,读中体会“爱”
1、指导朗读
找出三处“悄悄地”,朗读时体会母亲关切、焦急、无奈、忍耐的心情。
2、同桌品读
3、交流体会(板书:坚强、伟大、无私)
导语:母亲对儿子是这般细微的关爱与呵护,她对自己呢?儿子当时知道吗?
(六)拓展延伸,进行“爱”的.教育。
1、创设情境:假如你是作者史铁生,而今天又正好是清明节,面对母亲的遗像,你想说些什么。
2、学生进入角色,进行口语表达训练。
二、说关键处的处理
教这篇课文时,我着重指导学生围绕课文的重点、难点,引导学生读书、思考、讨论、交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以培养学生的自读、自悟能力。在交流评价中变单向为多向,让学生都动起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互补互促中共同提高。
本课主要采用“初读—精读—感情读”三步式读书方法,引导学生自学,从中渗透“合作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对话、动作、情态这些细节的刻画,通过对比来体会母亲的深情,体会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愧疚,热爱,怀念之情,并组织学生通过口语表达,进一步感悟母爱的伟大,使学生受到爱的教育,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水平。
三、说板书的设计
本课的板书主要抓住暴怒、摔向、挡在、悄悄地这几个关键词语,作者瘫痪后的心情“暴怒”以及母亲对作者的“安慰”,后来母亲得肝病“去世”,作者对于母亲深深的“思念”之情。通过这几个简练概括文章内容的词语,最终升华为“母爱的伟大”,使学生受到爱的教育。
《秋天的怀念》说课稿13
一、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20xx年),原籍河北涿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中国当代作家,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驻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六、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残疾人作家协会副主。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1979年开始创作。
二、主题思想
此文主旨写母爱的真挚、细腻、深沉、伟大。全文表现出了母亲对子女真挚无私的爱,也表达了子女对母亲深深的怀念。
三、文本分析
1、“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句中“挡”写有意的动作还是无意的行为?请说明理由。
答:母亲这是有意的动作,怕我看到落叶凋零的逍遥景象,而触景伤情,产生伤感痛苦,甚至是绝望的心情,从而失去对生活的信心,并且母亲希望我能正视自己,而不是逃避。
2、已悟透生活中的作者用“艰难”一词评价“母亲”的一生,你所理解的“母亲”的艰难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概括归纳。
答:母亲身体不好,却不告诉我,我的心情不好,经常向母亲发脾气。
3、“悄悄”,"偷偷”,“眼边红红的”等词表现了母亲怎样的情感?
答:母亲悄悄出去是为了让“我”尽情地发泄心中的苦痛,期待“我”能恢复平静和理智.而无声地离开,突出母亲的谨慎小心,怕自己让儿子痛苦,对儿子的理解,为儿子伤心.偷偷的表现了母亲不放心“我”,关注着“我”,母亲的慈爱和细心.眼边红红的表现了母亲强忍着内心的悲伤,母亲无私的关爱,呵护儿子。
4、末段句子通过对菊花绚丽烂漫的描写来表达作者对秋天特有的情思,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两点情思.句子部分(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花开得正烂漫.)
答:花代表美好的事物,希望他看花是为了转移他病痛中的`痛苦,更是为了让他找到生活的勇气,突出了母爱的细腻与伟大。
5、本文在内容上主要表达对“母亲”的怀念,但作者却不以“怀念我的母亲”为题,而以“秋天的怀念”为题,好在哪里?
答:母爱无私,母亲永远是在我们看不见的时候最爱我,父母对子女的爱永远只表露了三分,秋天的怀念并不是说故事发生在秋天,而是我对母亲的怀念和秋天这个季节有共通之处,都是代表了一种惋惜,代表了一种收获母爱,收获生存勇气的信念。
6、这篇文章反复写“看花”这一内容的原因是什么?
答:“看花”是全文围绕的中心事件.是情节发展的线索.
7、简要解析文中两处景物描写的作用.
(1)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
(2)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开得烂漫.
答:(1)以动衬静,突出“我”孤独、痛苦、无望的心情;我的生命也如这树叶一般凋零.
(2)写出了菊花蓬勃的生命力,渲染出悲壮、深沉的氛围,突出了“我”的心理从痛苦、无望转向明朗、坚强的变化。
8、“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面对“我”的“暴怒无常”,母亲逆来顺受,表现出极大的理解、忍耐和宽容。“悄悄地”“偷偷地”等词语,形象地表现出母亲的慈爱。
《秋天的怀念》说课稿14
一、教材分析单元:
《秋天的怀念》是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篇精讲课文。本单元所选的文章以亲
课标要求: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能够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情为主题,意在让学生感受一段段故事中饱含的深情,从中受到教育和启示。
秋天的怀念
文本:本文是著名作家史铁
生写的一篇怀念母亲的文章,作者通过回忆的方式,写出了自己在瘫痪时,怀着博大无私之爱的母亲是怎样细心、耐心、小心地照顾自己,他将这些零零碎碎的细节串联起来,以此来表达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之情。
二、学情分析
此学段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整体感知叙事类作品的一般方法,已有了初步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意识,但理解、分析问题不够深刻,语言表达还不够准确。
三、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通过从对菊花的描写深刻理解母亲所说的“好好儿活”这句话的含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难点)
过程与方法(重点)
从母亲的语言、动作、神态这些细节描写来体悟母爱。
知识与能力
1.体会将浓烈的感情寄托在叙事中的写法。 2.掌握通过动作细节、语言细节、神态细节表现人物的方法。
四、教法学法
教法:
七年级的学生要
学法:本课以“自主
学习,小组合作,交流展示”等形式,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朗读和情感体验,鼓励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逐步培养学生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尝试体验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模式。
理解课文的内容和主题并不难,关键是如何使学生的内心真正受到震撼,从而感恩母亲,热爱生活!根据以上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认为这种情感浓重的作品应该重在阅读与感悟。《新课程标准》对作品阅读的要求是“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因此本课的教学我将通过“剖析重点词句,理解文章内容”的方法,咀嚼语言,感悟深情。
五、教学设计
小组合作:精读课文,感悟母爱
自主学习:快速读文,整体感知
交流研讨:反馈信息,适时点拨朗读展示:升华情感,荡涤心灵
教师导引: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布置作业,读写结合
环节一教师导引: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本环节设计的主要问题是: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秋天哪些景色最美
看着这些美景勾起了哪些回忆?史铁生在《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里也写到了菊花,他实际上着力表现的是什么呢?菊花与母亲有何联系呢?走近本文作者史铁生:知人论世,通过简介史铁生,帮助学生走进史铁生的内心世界,从而体会母爱对史铁生一生的重大影响。
设计思路:
设置悬念,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梯度引导,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
环节二自主学习:快速读文整体感知
本环节设计的主要问题是:
1、作者在秋天怀念的是谁?
2、为什么会在秋天怀念?要求:边读边在文中划出相关的语段,了解文章的情节。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自主阅读,主动学习,做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同时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简洁准确表达的能力。
设计意图:
环节三小组合作:精读课文感悟母爱本环节设计的主要问题是:
1、文中有几次提到菊花?划出你感受最深,觉得
最值得体味的句子,读出来,并说说你的感受。自己先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
2、课文为什么不以《怀念母亲》为题,却以《秋天的怀念》为题?
通过自读,自悟,讨论,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怎样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真情实感,在自学实践中逐步提高理解感悟能力。
环节四交流研讨:反馈信息适时点拨
本环节设计的主要问题是:
1、学生展示: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母爱?(语言赏析)
2、体会最深刻的是哪些句子?你所代表的小组是怎么理解的?其他同学有哪些不同看法,各抒己见。
学生读到“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就引导学生抓住“扑、抓”,体会母亲要扑下去的是儿子想去死的念头,要抓住的是我好好儿活下去的信念,让学生把这些珍贵的体验送进文本中去,读出力量;
学生读到“……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一切恢复沉静,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就引导学生抓住“悄悄地”,通过去掉这个词谈体会的方式让学生体会到母亲对儿子的理解、关心、细心,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爱,怕儿子伤心连说话都小心翼翼。学生每体会出一种感情就让学生把这种感情送进文字中去读出来,以读促悟。
学生读到“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就引导学生抓住“央求般”的神态细节、“絮絮叨叨”的
语言细节体会母亲的心理,读出母亲内心的急切与儿子答应后喜出望外的慈母之心。
环节五朗读展示:升华情感荡涤心灵
本环节设计的问题是:
1、投影出示菊花与母亲的联系(创设情境,让学生把自己当作作者去感受,体验。)
2、你能用“母亲你是——”这样的句式说一句话来赞美母爱吗?
3、如何理解“好好儿活”?再读文章,体味深情。设计意图:学习全文后,再回到课题,使学生理解“秋天的怀念”的深刻含义。
环节六布置作业,读写结合
1、阅读史铁生的名篇《我与地坛》。
2、小练笔:给母亲写一封信。题目:母亲,我想对你说。设计思路:诉说心声,笔尖生情。使课文在课后得到延伸。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学以致用,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加深对母爱的理解。读写结合,巩固所学。
六、板书设计
我
母亲
好好儿活
我们?
本课贯彻新课标的理念,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并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秋天的怀念》说课稿15
这篇课文语言通俗, 对六年级学生来说,理解本文的主题并不难,但是如何引导学生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如何使学生的内心真正受到震撼,从而激发感恩情怀,引起学生对生活态度的积极思考,是我们教师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况以及学校的实际情况,我选择在多媒体教室环境下进行教学。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心情,以及“母亲”深沉而无私的爱;引导学生认识到生命的不易,生命的珍贵,从而关注对“好好儿活”意义的探寻,是本课的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研读文本,从中感悟蕴含在字里行间的那份毫不张扬的母爱,是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由对课文的学习引发学生对生活态度的积极思考,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不易,生命的珍贵,关注对“好好儿活”意义的探寻,是教学难点。
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紧扣新课标的阅读训练重点,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对话为主线的教学思想。我通过“抓细节之美,品言语之情,悟人生之道”的教学方法,并运用音乐烘托、画面渲染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品中读,从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教学设计说明
(1)复习导入
真爱无言,大爱无疆。走进第四单元,让我们一次次感受着爱的沐浴。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那对母子,感受他们那催人泪下的爱。(这时师生合作配乐朗读课文)
读完课文后,归纳总结出:我发脾气时母亲抚慰我;母亲为了“我”隐瞒病情;母亲央求我看菊花和母亲的临终嘱托四件事。
(2)探究“我俩”的“好好儿活”
母亲就这样悄悄地去了,她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
多少年过去了,儿子和女儿终于懂得了母亲临终那没有说完的话。你们读懂了吗?省略号里没有说完的话,究竟是什么?
(3)母亲去世七年之后,作者写了这篇,结尾就落在:要好好儿活。那么,他究竟懂得了该怎么活才是好好儿活吗?请同学们再读描写菊花的话!
黄色的花淡雅
白色的花高洁
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
伴随着生命的脚步,作者如菊花一样,泼泼洒洒,开出了他人生的烂漫之花。
因为他懂得了这句话的含义,懂得了自己该用怎样的行为走出这“好好儿活”。
现在的史铁生,坐在窗前,看着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不再暴怒无常了,他终于懂得了母亲的那句话。
他开始珍惜自己的生命,勤奋写作,并写出了许多精彩的,活出了精彩的人生。史铁生用他的笔在书写着“好好儿活”。
越是这样,他越是深深地怀念着他的母亲!
每个人的`人生体验不同,每个人的体会不同,每个人的人生道路也不同,老师想问:
今天走出这语文课堂,“好好儿活”这句话沉淀在你心中的思考是什么?一个词,一句话,都可以。亲爱的同学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考,这也确实值得我们思考一辈子。
(4)拓展延伸
学完这篇课文,老师还有几句话送给大家。
世界上有看得见的残疾也有看不见的残疾。面对“好好儿活”,我要说:身体的局限我们这辈子改变不了,但可以改变的却是我们的心里残疾!
或许是呵护,或许是指责,甚至还可能是怒打,尽管表现形式不同,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你是不是有许多话要对自己的父母说?回家后为你的父母捶捶背,揉揉肩,倒一杯热茶,表达你对他们的爱吧!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本文永久网址
上一篇:《比的应用》说课稿
下一篇:《角初步认识》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