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读后感的过程是自我成长的重要一环,读后感不仅是对文本的解读,也是对自我情感的整理与释放,职场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教育有悔读后感优秀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教育有悔读后感篇1
寒假期间,我看了一本书,《爱的教育》。他让我感触颇深。
?爱的教育》一书有一个副标题——“一个意大利小学生的日记”。全书采用一个小男孩安利柯对在学校和在家庭的日常生活做记录的形式。书中讲述了发生在安利柯身边的各种感人的小故事;也记下了安利柯的父母在他日记本上写下的劝诫和启发性的话语;以及教师在课堂上宣读的“每月故事”……所有这些,都是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关怀、谅解以及善良、互助、爱国、坚强、团结、感恩等为主题。诠译了一个个充满爱的故事,处处被渲染得淋漓尽致、感人肺腑。
?爱的教育》就是这样一本充满了温暖的爱心与亲情的书。夏丐尊先生曾说:他在1920年初读此书的时候,一边读一边流泪。他把自我为人父为人师的态度与小说里比较,惭愧得直流眼泪。他当时就下决心要把这本书翻译出来,给小孩,给大人看,给自我的祖国看。
作者亚米契斯经过这些故事在心灵与心灵之间架起了一座座理解与关怀的桥:怎样去爱你的父母,怎样去爱你的教师与同学,怎样去对待需要帮忙的人,怎样去爱你的国家……这一切,你都能够在书中找到满意的答案。
?爱的教育》这本书让我觉得,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好比是一个池塘,是方的还是圆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池塘里要有水!而爱,就是那清澈的水滴啊!
但愿每一个家庭,每一所学校,每一颗心灵之中,永远不要留下干涸。
教育有悔读后感篇2
这个星期五的晚上,妈妈向我推荐一本好书,叫做《新爱的教育》,一听书名,我便有些奇怪,我以前读过《爱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写的一个小学生恩利科的成长经历,感动了千百万的读者。那这本《新爱的教育》又写的是什么呢?我将信将疑的打开书,一会儿就被书中的内容吸引住了,即是因为书中幽默风趣的语言,也是因为他曲折感人的故事,还是因为作者郭景瑞老师那全新的视角,一个老师的视角。写的是他这个快退休的老教师和初一六班学生相处一年的故事,因为我现在也是初一的学生,所以看到这些故事感到格外亲切。
在读书的过程中,我把自己当成了郭老师,一会为刘金龙上课不听讲而叹息,一会为韩伟萍即将辍学而惋惜,又为她得到了国家的扶贫政策高兴。但最让我感动的就是过老师暑假去家访。可能因为当时电话也不普及,郭老师有很负责任,他为了和家长沟通,在暑假里骑着他那又破又旧的自行车跑遍了整个小城。为每个同学都细心的讲题,关心每个同学的生活,这样的老师真好。很希望叫我的老师也能到我家来家访。也只有有爱心的教师才能教出有爱心的学生。他的学生原来抗拒他,后来拥护他,学习也很努力。
郭景瑞老师管理班级也很有一套,他带学生星期天去爬山,还在山上指导学生现场写作文,让我感到很新颖,也很羡慕。我想:如果我们班也能这样就好了,同学们一定会很有干劲的。书中我感觉郭老师的心态非常好,全家只有五分地,除去三间小平房,只有三分菜园,物质条件并不好,但他总是乐呵呵的。这让我想起了退休的姥爷,它也是一个初中语文老师,郭老师和姥爷一样,是那样有爱心,有耐心。我喜欢姥爷,也喜欢郭老师。
郭老师的语言也很生动,用了许多的歇后语,像过河捋须子别牵须(谦虚)了,小米干饭常事,让我知道有时候用歇后语也能让文章增色不少。最近我和妈妈也在背歇后语,让我的文章更加生动,这也是妈妈向我推荐这本书的原因之一。
最后,我终于理解了这本书为什么叫《新爱的教育》了:最平凡的其实最感人,最容易被我们忽略的,往往最撼人心魄。
教育有悔读后感篇3
?爱的教育》出于意大利作家米亚契斯。写的是一位名叫恩里科的少年通过一件件平凡的事例写出对父母、老师、同学的爱。
有一件事例让我非常感动。我来讲给你听吧:
卡罗内学校里听到一个不幸的消息:卡罗内的母亲因为病重在星期六晚上去世了。卡罗内非常伤心,差不多变成了一个泪人。显然她不希望怒亲母亲去世。
上课了,老师对同学们说:“卡罗内的母亲去世了,一会儿我把卡罗内带进来,你们不能嘲笑他,更不能提起这件事。”
卡罗内进来了,他的眼睛肿肿的,哭得红红的,也没像原来那么可爱了。他坐到椅子上,打开课本,看到妈妈拉着小朋友的手,把头埋在双臂里哭了起来。老师让大家安静下来,让大家不要打扰卡罗内,并继续上课。
放学了,同学们没有和卡罗内说话,都绕开他。走到门口时,恩里科想去抱妈妈,却被妈妈推到一边,注视着卡罗内,他的眼神像在说:“你还可以抱妈妈,我却再也不能了。”恩里科这才知道妈妈为什么,为什么推开自己。恩里科没拉妈妈的手,走出了校门。
这个故事讲述了恩里科的师生之情、同学之谊,我们要学习他们团结友爱,做一个善良与纯洁的人。
教育有悔读后感篇4
前段时间看过国防大学政治委员、空军上将刘亚洲写的一篇文章“政治教育啥也没用,因为假,所以深入不了人心”。讲的就是言行不一,教养不一就达不到教育人,培养人的目的,部队政治教育如此,家庭教育亦是如此。
在孩子的眼里,父母就是至高无上的圣人,一举手、一投足都会在他幼小的心灵当中留下深深的痕迹。有时候你一个无伤大雅的动作,一个无可厚非的习惯,都可能被孩子带进今后的生活,伴随他走完自己的人生旅途。古人云:“养不教,父之过”,道理就在于此。
记得有次我们一家三口外出散步,因为爸爸那几天感冒了,总是咳嗽,随口在路边的绿化带边吐了口痰,女儿默默的看着,一会后,她也在绿化带边吐了口痰,妈妈问:“怎么回事?跟谁学的?”孩子理所当然的说:“跟爸爸学的啊!爸爸刚才就这么做的啊?”爸爸和妈妈相视无语。同时意识到身教的重要性,因为妈妈一直在跟孩子说不可以随地吐痰,爸爸的一个行为,让妈妈的千言万语变得那么苍白无力。
托尔斯泰有句名言:“全部教育,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应该是归结到榜样上,归结到父母自己生活的端正和完善上。”父母亲是离孩子最“近”的人,因此,要让孩子形成一个正确的道德标准,为人父母者就应该弃“墨”从“朱”,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从而使自己良好的思想道德意识、学习生活习惯在孩子的身上产生影响。
我们知道模仿是孩子特别突出的一个心理特点。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也要以自己的言行举止做表率。在现实生活中,父母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不要对着孩子是一套,背着孩子又是一套。二是要注意父母之间有矛盾和争吵时,避开孩子。三是不要在家庭琐事上,相互扯皮、争吵。四是不要在孩子面前说谎话或者说大话。五是不要不分场合批评孩子的过错,以至于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六是在孩子面前,不要以冷淡的态度待人接物。
“夫下之化上,疾于影响,举措不可不审也”,意思是下级仿效上级,比“影之随行,响之应声”还要迅疾,不能不慎重。父母就是孩子的“晴雨表”,当发现孩子身上出现不好的行为时,首先应反省自我,完善自我,和孩子一起健康、快乐成长。
教育有悔读后感篇5
通过阅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我觉得自己收获很大。每个孩子都有优点和缺点,重要的是帮助孩子学会避开缺点、劣势,找到优点,发挥特长、优势,并加倍强化这种优势,把它发挥到极致,这样离成功就近了。但做到这点,并非易事,需要我们的家长、老师要有一双慧眼,善于发现优点,鼓励或帮助孩子把优点发展了,就升级为特长了,把特长稳固下来了,就成了优势。把优势发挥好了,成功的几率就高了。
要全面认识孩子的优点缺点,首先要学习一些相关的知识,要了解儿童各个发展时期的共性,了解哪些优点差不多是所有孩子共有的,并非自己孩子独有的,又有哪些缺点是孩子们共有的。其次是怎么去鉴别优点和缺点。我们理所当然认为是优点的,可能实际上是缺点,比如小绵羊式的听话,从不给老师和家长惹麻烦;而有些我们理所当然看成缺点的,可能实际上是优点,比如思想独立、性格反叛、贪玩、上课爱讲话等。再者,每个人看孩子的角度是不同的,横看成岭侧成峰。比如大大咧咧的性格或许做事丢三拉四,但为人却不拘小节,心胸豁达;内向的孩子交际面不广但善于思考,喜欢探索。所以,怎么看优点缺点,深入地、细致地了解孩子才是最重要的,多观察,多思考,多沟通。
对于孩子的缺点,即使有点过失和不足,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错误就行。多用宽容的心态去对待孩子的缺点,不要求全责备,吹毛求疵。多接纳孩子,包括他身上的缺点和不足。理解他所做的事,信任他会做得更好,在接纳、理解和信任之后,再以平静的态度去支持和帮助他,而不是居高临下的说教和批评。其次,不能总盯着缺点看。是要放大优点,寻找“闪光点”,哪怕是微乎其微也要大加肯定。并用积极的暗示和鼓励,使孩子获得更为完整的自信和自尊。在这个建立的过程中,通过孩子自我的认识,逐步把缺点和错误进行改正,而不是处处都需要家长去指出来,然后家长动手去用橡皮。有些所谓的问题,根本不需要你去面对,它就没有了。正所谓“缺点不说慢慢少”。判断一个人是否懂得赏识,最简单的标准就是,这个人是否会夸大缺点,是否懂得夸大优点。站得远些,看缺点;靠得近点,看优点。
孩子不是天使,有缺点是正常的,我们为什么不把注意力多放在孩子的优点上,而非要抓住凡人皆有的缺点不放?世上没有完美的父母,我们的父母不是,我们不是,我们的子女将来也不是,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成为正常的社会人。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不宽容,父母、老师整天盯着的就是孩子的缺点,拼命要让孩子“天天向上”。想想我们做孩子时,就没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吗?到了我们做父母,为什么不能容忍自己和孩子进两步退一步,不能容忍孩子的问题有起伏?“水至清则无鱼”,这才是正常的人,真实的人。我们都做不到完美无缺,有什么资格要求孩子几岁、十多岁的孩子洁壁无瑕?我们是不是太虚伪、太苛刻了?“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如果父母或老师眼里只有孩子的缺点,那你在孩子眼里的形象也好不到哪里去。这样的亲子关系或师生关系也会有问题,这种情景下你的“教”能否有成果就更值得怀疑了。
乐观豁达的人心胸开阔,不拘小节,对人对事多为宽容;而多愁善感的.人多为苛求的,追求完美的,对生活多为不满的。于是,前者会用感恩的、赏识的眼光看问题;后者则经常用挑剔的眼光看人生,对任何事都能找出它的瑕疵。面对孩子时,一样的孩子犯一样的错误,拥有不同人生观的家长会有不同的看法。前者以赏识的眼光去看孩子,会发现原来孩子身上并不全是自己所看到的缺点,后者则在他的眼里孩子一无是处,混身是缺点和毛病。所以家长的积极向上、乐观宽容的人生观对于孩子很重要,因为潜移默化的熏陶和言传身教的力量是巨大的。
教育有悔读后感篇6
假期里,爸爸给我买了一本意大利亚米契斯著的《爱的教育》,我非常喜欢,一口气就读完了。
“爱的教育”这四个字,说来容易,做起来又何其难!在安利柯的生活中,父母老师如此细腻的用行动教会孩子怎样去爱。《爱的教育》中,作者把爱比成很多东西,的确是这样的。但又不仅仅是这些。我想:“爱是什么”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知道,“爱”是没有限制的,同学之间的友好交谈,老师对学生的鼓励,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是萍水相逢的`人们的一个微笑……透过安利柯的描述,我了解到什么样的师爱才最让学生感到温暖:把学生当亲人的老师!当安利柯的老师说道:“你们以外,我没有别的家属在世界上,除了你们,我没有可爱的人!你们是我的儿子、女儿;我爱你们,请你们也喜欢我!你们之中,我一个都不愿责罚,请将你们的真心给我看看!让我们全班成为一家,给我慰藉,给我荣耀!”先生的这些话,让所有的学生都信服于他,这位老师的坦诚深深地打动了我!他让我们意识到,老师或家长用平等的目光看待孩子是多么重要!每个人在生活中,在成长过程中,不可能不犯些错误,可是我们作为小孩子,却常常受到严厉的批评;而我们的进步却常常会被忽略!每个人都不希望成为老师心目中的差生,或者爸爸妈妈不喜欢的坏孩子。“只要你们有勇气承认自己的错误,我绝不会责怪你们”这是安利柯的老师给我们最好的安慰,也是最深刻的爱。
这本书教会我们要真正的把爱心,献给需要的人,应当从点滴的小事做起,从换位思考做起,学会理解、谅解和宽容。这不仅是大人们的事,我们逐渐长大了,很多事,同样也需要去理解辛辛苦苦教我们的老师,和养育我们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