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八年级物理下册《压强》教案【精品8篇】

分类:教学类 日期:2024-06-06 02:40人气:加载中...


八年级物理下册《压强》教案 推荐度: 八年级物理下册《压强》教案 推荐度: 八年级物理下册《压强》教案 推荐度: 相关推荐 八年级物理下册《压强》教案【精品8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 ......
  • 八年级物理下册《压强》教案 推荐度:
  • 八年级物理下册《压强》教案 推荐度:
  • 八年级物理下册《压强》教案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八年级物理下册《压强》教案【精品8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八年级物理下册《压强》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八年级物理下册《压强》教案【精品8篇】

八年级物理下册《压强》教案1

  整体设计说明

  通过复习放在水平面上的固体的压强产生的原因,提出新问题:液体也受重力,在容器中的液体对容器底有没有压强呢?继而用实验来直观地观察液体产生的压强,再对液体的压强产生的原因及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展开讨论与探究,最后进行整理总结。这样的安排使知识学习过程过渡自然,不是突兀地提出液体的压强,并能自然地了解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对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的实验探究,使学习过程成为在探究中学习的过程,既学到知识,又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协作精神。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压强在液体中的表现。学生在生活中体验较少,已有的感性认识少,使得本节知识比较抽象,加上学习本节内容需要用到密度和重力的知识,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液体压强是固体压强知识的延深,并是浮力产生的原因,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因而要重视本节的教学。

  教法建议

  探究、实验、分析讨论法。

  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习了固体压强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压强的因素,并具有密度知识,这为学习液体压强打好了基础。

  在我们的生活中,能体验到液体压强的事件很少,就是游泳,由于水不会太深,也难以觉察到水的压强的存在,造就了液体的压强这一知识比较抽象。教学过程中多用现象比较直观的实验,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就容易接受新的知识。

  学法引导

  自学与互学总结归纳实验探究。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及液体内部压强的方向。

  (2)了解液体压强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知道计算液体压强的公式。

  (3)认识液体压强的实际应用——连通器,了解生活和生产中的连通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串联、并联电路电压的关系,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领会科学研究的方法。

  (2)能运用实验法、数据分析法归纳总结物理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利用实验,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接受科学态度的培养。

  (2)培养学生爱科学、用科学的意识。

  (3)通过船闸的学习,激发爱国情怀。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认识液体压强的特点及影响因素,利用物理模型推导公式。

  难点:液体压强与深度及密度的关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约2分钟)

  1、如下图所示,木块放至杯底,木块因受重力作用,对杯底有压强;若向杯中倒入水,水对杯底有压强吗?__________,方向,产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2、杯子中的水,如果杯壁突然消失,会出现什么情况?说明水具有性。有杯壁的存在为什么水就不流散呢?说明杯壁对水力的作用,同时水对杯壁力的作用,即,水对杯壁压强,产生的原因是。

  3、如果水的压强只是向下或侧向的,如下图所示,那么浸在水中的物体(“一定”或“不一定”)向下运动而不向上运动,浸在水中的物体都是下沉的吗?说明什么?

  【设计意图】利用知识的迁移能力,合理推理出结论,使学生有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又为学习浮力打下基础。

 二、新课讲解

  (一)液体压强的特点

  1、探究液体是否存在压强(约4分钟)

  教师:请同学们设计一个实验或装置,能够直观地观察到液体有没有压强。提示:利用力的作用效果。方案1:利用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方案2:利用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2分钟左右的讨论,学生有没有设计出方法或装置不要紧,关键是给学生一个思维的时间与空间,对有效思路给予以表扬)

  讨论过后,展示老师采用的装置,如下图。玻璃杯的底是用橡皮膜来制作的。倒入水后,如果有压强,橡皮膜将发生形变(侧橡皮膜先不提及,实验时将它背向学生)。

  老师演示,倒入水后,让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

  提问: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方向向哪?为什么?

  然后老师假装不经意将侧膜转向学生:这个玻璃筒侧壁也开了口,让我用橡皮膜堵住了。

  如果有学生发现此处橡皮膜外凸,就势引导提问,如果没有学生发现,老师故作才发现,引导提问,引发思考与讨论。

  问题:里面的水所受的重力是竖直向下的,对容器底部有向下的压力,底部的橡皮膜向下凸出理所当然,这侧橡皮膜怎么也外凸了呢?说明什么?什么原因呢?(如果学生想不到,提示比较固体液体有什么不同的特性)

  【实验结论】

  A.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都有压强。

  B.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是由于液体受到重力作用;液体具有流动性。

  【设计意图】各知识点之间过渡自然,层层推进,连贯性强,同时增加了趣味性。

  2、探究液体内部是否存在压强(约2分钟)

  提问:液体对容器底的容器壁都有压强,液体的内部有没有压强存在呢?比如我们将一个物体浸在液体中,

  这个物体受不受液体的压强呢?

  【实验探究】(1)液体内部是否存在压强;

  (2)液体内部的各个方向是否存在压强。

  【实验器材】

  【探究步骤】

  (1)介绍压强计:先观察U形管液面的高度差,然后让学生用手轻轻压一压探头的橡皮膜,观察U形管中液面出现的高度差有什么变化。小幅度地变化压力大小,观察液面高度差的变化。由观察可知:橡皮膜受到的压强越大,U形管中液面高度差越大,或者说,U形管中液面高度差越大,说明橡皮膜受到的压强越大。(转换法)

  (2)将探头浸入水中,观察U形管中液面的高度差。

  (3)随意变换橡皮膜的朝向,观察U形管中液面的高度差是否还存在。

  【实验结论】液体内部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3、探究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约8分钟)

  【实验器材】

  【实验步骤】

  (1)讨论猜想:液体的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将合理的猜测写到黑板上。提示:依据生活经验及相关知识猜想,不可乱猜。

  ①浅水潜水戴水镜氧气瓶就可以,深水潜水就需要穿防护装备→→深度

  ②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由于受到重力,相同体积条件下,液体密度越大,所受重力越大→→液体的密度

  ③液体内部各个方向都存在压强→→方向

  (2)讨论实验方法:经讨论、引导,得出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

  (3)保持探头浸入水中的深度不变,将橡皮膜朝向不同方向,观察U形管中液面高度差有什么变化。

  (4)将探头浸入的深度逐渐加深,在不同的深度停留一下,观察U形管中液面高度差有什么变化。

  (5)保持探头浸入深度不变,分别将探头浸入清水和盐水中,观察U形管中液面高度差有什么变化。

  【实验结论】(综合以上三个实验)液体内部朝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在同一深度,各个方向压强相等;同种液体中,深度越大,液体的压强越大;液体的压强还跟液体的密度有关,在深度相同时,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设计意图】将课本的实验拆分开来,使学生对液体压强的认识由少及多,逐步掌握,而不是一股脑全涌出来。

  (二)液体压强大小的计算方法(约7分钟)

  【问题】我们知道了液体的压强与深度、密度有关,到底和深度、密度有什么定量的关系呢?能否找到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呢?

  【提示】同一液体同一深度处,各上方向的压强都相等,那么只需要计算某一个位置竖直向下的压强就可以了。

  【探索过程】按老师设计的问题探索。

  液体某深度处竖直向下的压强是由于该位置受到上方液体的压力产生的,压力大小等于上方液体的重力。要计算压强,需要设上受力面积。设液体中深度为h处有一受力面积s,液体密度为ρ,如下图所示:

  1、s上方液体柱的体积是多少?

  2、s上方液体柱的质量是多少?

  3、s面受到的压力是多少?

  4、s面受到的压强是多少?

  液体压强计算公式是?

  注释:这种方法是模型法。

  加强理解:1、公式中各个字母代表什么物理意义?(强调h的含义)单位分别是什么?

  2、根据公式说出液体压强的特点。

  3、根据公式说出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

  【设计意图】用问题的方式帮助学生形成物理模型,让学生自主推导公式,加深学生对公式的理解与掌握,并增加学生的成就感,提升教学效果。

  (三)连通器(约6分钟)

  【实验演示】将U形管从压强计中拆下来,让学生观察里面的液面特点;然后将U形管倾斜再观察;向里加一点水,减一些水,观察两侧液面特点,将水倒入连通器后观察。

  【实验现象】两侧的液面总是相平。

  【分析论证】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引导着做出解释:如果不相平,液面高的一侧产生的压强大,会把水压到液面低的一侧,如果相平了,两侧压强相等,达到平衡。

  【实验结论】(这种上端开口、下端连通的容器叫连通器)连通器里的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液面高度总是相同的。

  【应用】先试着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连通器,然后介绍几例典型,最后介绍船闸。

  【设计意图】由一系列演示所观察到的现象,激发学生好奇心,学会认真观察实验、分析实验。

  三、课堂小结(约2分钟)

  让学生归纳本节课学到的内容,最后由教师系统地总结。

  四、课堂例题(约5分钟)投影

  1、利用液体压强公式解释拦河大坝为什么修成上窄下宽的形状?潜水员潜水的深度不同,防护装备有什么不同?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液体内部没有压强

  B.液体对容器底有压强,对侧壁没有压强

  C.液体内部同一深度处,各个方向压强相等

  D.液体的压强跟深度有关,跟液体的密度无关

  3、如图所示,拦河坝高30m,水库水位23m,距水底7m处的A点所受水的压强是多大?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快速了解、掌握主要知识点,第3题强化“深度”的理解。

  五、达标测试(约8分钟)

  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单独完成达标测试的8道题,对学易错题进行重点讲解。

  六、布置作业(约1分钟)

  动手动脑学物理。

  学生对液体压强自身体验比较少,在教学安排上做了大幅度的重新设计,并在讨论和实验中,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来增加感性认识,通过分析论证促进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实验与讨论,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参与机会,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与动手能力;课堂安排通过简单现象发现液体压强的特点,然后利用控制变量法,对知识进行了定性的研究与分析,经历了实验探索和分析论证阶段,这是科学研究所经历的一般过程。连通器的学习是从实例抽取模型,再应用于实例。这节课充分体现了自然科学的研究历程及学习过程中的认知规律。

八年级物理下册《压强》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道大气有压强;

  2、知道大气压数值的测量方法以及估测方法。

  教学重点

  1、了解测量大气压的方法;

  2、知道大气压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

  1、设计多种方法证明大气压的存在;

  2、测量大气压大小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导学案

  教学方法

  先学后教,学案导学,合作达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

  1.引入:从生活走向物理。

  我们生活在大气“海洋”底层,其中,有许多看似意外却是真实的现象或故事在发生着:患有关节炎的人会在阴雨天(气压明显变化)感到疼痛;生活在高原处的人知道水加热到80℃左右就沸腾了……

  实验演示:将矿泉水瓶装满水后把一个乒乓球放在瓶口,请同学们猜测瓶子倒过来后会发生什么现象?

  2.怎样知道大气有压强?

  演示:

  (1)“被吸住”的乒乓球:将矿泉水瓶装满水后把一个乒乓球放在瓶口,用手按住乒乓球,瓶子倒过来后,松开按乒乓球的手,你看到的现象是什么?想一想为什么?

  (2)“覆杯实验”:将玻璃杯装满水,用硬纸片盖紧倒过来或朝向各个方向,你又看到了什么?

  (3)“吸盘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用两个吸盘相对用力挤压,再往外侧拉,你的感受怎样?这是什么原因?

  (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及其原因。

  (2)教师小结:大气有压强即大气压。

  那么,你还能列举哪些现象或事例说明大气压的存在呢?师生共同举例说明。

  问:大气压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思考回答,也可做演示说明。如在“覆杯实验”中将纸片朝向各个不同的方向,发现纸片不掉下来,从而得出: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说明:由实验设疑,引起学生的求知欲,通过四个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互相讨论来认识大气压的存在和特点,并尽可能解决活动中碰到的问题]

  3.怎样测量大气压?

  教师演示作铺垫,学生观察思考。

  (1)先用玻璃杯装满水倒插入水槽中,再慢慢往上提(杯口不离开水面,下同),观察杯中水是否充满?接着换用量筒和细长玻璃管,重复上述过程。

  (2)学生讨论: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水总是充满的?怎样做才能使水不充满呢?

  经过讨论之后,使学生认识到:水充满的原因是由于大气压大于管中的水压,只有管内水压等于外界大气压时,把管子再加长的话,管内水面就不再上升充满整个管子了,这时它的上方成了真空。

  这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测量大气压的思路:可以利用液体压强间接测量大气压。但是由于水的密度太小,要求玻璃管太长,所以,人们就选择了密度大的液体汞(水银),这就是著名的托里拆利实验。

  学生阅读:托里拆利实验。

  提问:(1)开始时,汞为什么会下降?什么时候停止下降?

  (2)玻璃管内汞柱上方为什么是真空?

  (3)如何计算大气压的值?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并强调:

  P0=ρ汞gh=1atm=13.6×103kg/m3×9.8N/kg×0.76m =1.013×105Pa

  学生阅读:气压计并了解其作用。

  动手做实验,估测大气压。

  学生讨论可用哪些方法?(可以参考课本)

  4.大气压与人类生活:从物理走向社会。

  (1)学生阅读相关内容,了解:大气压与天气的关系;高压锅与宇航服。

  (2)思考:我们生活在大气层的底层,为什么没有感到难受或被压瘪呢?再得出结论。

  (3)实验演示:液体沸点与气压的关系。

  液体液面上方的气压越大,液体的沸点就越高;气压越小,沸点越低。

  (五)小结

  (1)大气有压强吗?它有什么特点?你可以做哪些实验来证明?你还可以列举哪些事例说明大气压的存在?

  (2)你会估测大气压吗?有哪些方法?说一说。

  (3)托里拆利实验中,应注意的哪些问题?一个标准大气压的值。

  (4)大气压有什么应用?

  (3)“吸盘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用两个吸盘相对用力挤压,再往外侧拉,你的感受怎样?这是什么原因?

  (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及其原因。

  (2)教师小结:大气有压强即大气压。

  那么,你还能列举哪些现象或事例说明大气压的存在呢?师生共同举例说明。

  问:大气压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思考回答,也可做演示说明。如在“覆杯实验”中将纸片朝向各个不同的`方向,发现纸片不掉下来,从而得出: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说明:由实验设疑,引起学生的求知欲,通过四个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互相讨论来认识大气压的存在和特点,并尽可能解决活动中碰到的问题]

  3.怎样测量大气压?

  教师演示作铺垫,学生观察思考。

  (1)先用玻璃杯装满水倒插入水槽中,再慢慢往上提(杯口不离开水面,下同),观察杯中水是否充满?接着换用量筒和细长玻璃管,重复上述过程。

  (2)学生讨论: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水总是充满的?怎样做才能使水不充满呢?

  经过讨论之后,使学生认识到:水充满的原因是由于大气压大于管中的水压,只有管内水压等于外界大气压时,把管子再加长的话,管内水面就不再上升充满整个管子了,这时它的上方成了真空。

  这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测量大气压的思路:可以利用液体压强间接测量大气压。但是由于水的密度太小,要求玻璃管太长,所以,人们就选择了密度大的液体汞(水银),这就是著名的托里拆利实验。

  学生阅读:托里拆利实验。

  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

  1.引入:从生活走向物理。

  我们生活在大气“海洋”底层,其中,有许多看似意外却是真实的现象或故事在发生着:患有关节炎的人会在阴雨天(气压明显变化)感到疼痛;生活在高原处的人知道水加热到80℃左右就沸腾了……

  实验演示:将矿泉水瓶装满水后把一个乒乓球放在瓶口,请同学们猜测瓶子倒过来后会发生什么现象?

  2.怎样知道大气有压强?

  演示:

  (1)“被吸住”的乒乓球:将矿泉水瓶装满水后把一个乒乓球放在瓶口,用手按住乒乓球,瓶子倒过来后,松开按乒乓球的手,你看到的现象是什么?想一想为什么?

  (2)“覆杯实验”:将玻璃杯装满水,用硬纸片盖紧倒过来或朝向各个方向,你又看到了什么?

  (3)“吸盘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用两个吸盘相对用力挤压,再往外侧拉,你的感受怎样?这是什么原因?

  (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及其原因。

  (2)教师小结:大气有压强即大气压。

  那么,你还能列举哪些现象或事例说明大气压的存在呢?师生共同举例说明。

  问:大气压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思考回答,也可做演示说明。如在“覆杯实验”中将纸片朝向各个不同的方向,发现纸片不掉下来,从而得出: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说明:由实验设疑,引起学生的求知欲,通过四个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互相讨论来认识大气压的存在和特点,并尽可能解决活动中碰到的问题]

  3.怎样测量大气压?

  教师演示作铺垫,学生观察思考。

  (1)先用玻璃杯装满水倒插入水槽中,再慢慢往上提(杯口不离开水面,下同),观察杯中水是否充满?接着换用量筒和细长玻璃管,重复上述过程。

  (2)学生讨论: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水总是充满的?怎样做才能使水不充满呢?

  经过讨论之后,使学生认识到:水充满的原因是由于大气压大于管中的水压,只有管内水压等于外界大气压时,把管子再加长的话,管内水面就不再上升充满整个管子了,这时它的上方成了真空。

  这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测量大气压的思路:可以利用液体压强间接测量大气压。但是由于水的密度太小,要求玻璃管太长,所以,人们就选择了密度大的液体汞(水银),这就是著名的托里拆利实验。

  学生阅读:托里拆利实验。

  提问:(1)开始时,汞为什么会下降?什么时候停止下降?

  (2)玻璃管内汞柱上方为什么是真空?

  (3)如何计算大气压的值?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并强调:

  P0=ρ汞gh=1atm=13.6×103kg/m3×9.8N/kg×0.76m =1.013×105Pa

  学生阅读:气压计并了解其作用。

  动手做实验,估测大气压。

  学生讨论可用哪些方法?(可以参考课本)

  4.大气压与人类生活:从物理走向社会。

  (1)学生阅读相关内容,了解:大气压与天气的关系;高压锅与宇航服。

  (2)思考:我们生活在大气层的底层,为什么没有感到难受或被压瘪呢?再得出结论。

  (3)实验演示:液体沸点与气压的关系。

  液体液面上方的气压越大,液体的沸点就越高;气压越小,沸点越低。

  (五)小结

  (1)大气有压强吗?它有什么特点?你可以做哪些实验来证明?你还可以列举哪些事例说明大气压的存在?

  (2)你会估测大气压吗?有哪些方法?说一说。

  (3)托里拆利实验中,应注意的哪些问题?一个标准大气压的值。

  (4)大气压有什么应用?

  二、总结梳理,内化目标

  1、回顾本节学习内容

  2、在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小结。

  二、总结梳理,内化目标

  1、回顾本节学习内容

  2、在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小结。

八年级物理下册《压强》教案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探究实验,知道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2.理解压强的概念、公式和单位,能应用压强知识进行有关的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2.通过实验探究、初步理解物理中的研究问题的常用方法—控制变量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认识科学方法的重要性;

  2.通过对日常生活、生产中压强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的精神和将物理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生产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压强概念。

  教学难点:比值定义法定义压强。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引入课题

  教师引导学生实验

  提出问题

  两个指的受力有什么不同?

  两个手指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观察两个手指的凹陷有什么不同?

  和这个实验类似的情况生活中还有很多,我们再看一个图片。

  两个人对雪地的压力是差不多的,但压力的效果相同吗?

  你觉得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带领学生分析

  引导

  上面这些现象都与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有关。

  板书

  第九章压强

  第一节压强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

  首先让我们用实验来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根据刚才的分析,你觉得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有什么?

  那我们要用什么方法,来分别研究两个因素对压力作用效果的影响呢?

  我们把压力作用面积叫做受力面积。

  提供的器材有:小桌、海绵、砝码。

  板书

  一、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有关

  引导:

  从刚才的分析可知,如果要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大小,怎么办?

  那要是压力和受力面积都不相同,怎么办?在前面的学习中有没有能借鉴的方法。

  非常好。压力和受力面积的比值可以定量的.描述压力的作用效果,我们给他起个新名字叫压强。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2.压强的单位:

  国际单位:帕斯卡,简称:帕,符号:Pa。

  将一张报纸对折一下,平铺在地面上,对地面的压强约为1 Pa。

  1 Pa表示物体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1牛。

  课后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实验探究了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进而形成压强的概念,并讨论了增大减小压强的方法和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事例。

八年级物理下册《压强》教案4

  整体设计说明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对固体以及液体的压强的认识基础上,针对气体是否存在压强、气体压强有那些特点以及如何测量大气压值这三个问题,进行的一堂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一节实验探究课。本节课在一定的力学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和方法的探究过程,使学生的观察能力、设计实验能力、分析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归纳总结的能力得到一定的锻炼。在教学中,按照“体验→思考→分析→探究→应用”的思路逐一展开,让学生通过实验,体验大气压的存在,讨论大气压的特点,探究测量大气压的方法,以及应用大气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知道什么”,更要关注学生“怎样才能知道”,所以,能动手做的实验就让学生自己动手做,给学生亲近感和真实感,多媒体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形象补充说明的作用。

  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对大气压强的研究是在前面所学的基础上,结合力的测量、二力平衡、压力、压强、液体压强等内容来认识的,先通过感知大气压强的存在,再进一步学习大气压强的测量和应用。既是对以往固体液体压强知识的复习巩固,又是对压强知识的深化和提高,也为后面学习“流体流速与压强的关系”及“浮力”奠定了坚实基础。所以,本节课在物理知识的学习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是本章的重点,大气压强的学习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等有广泛的意义。

  (2)教法建议

  根据新课程基本理念“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在本课教学中采用探究性教学模式。通过实验探究、讨论交流,鼓励学生的行为参与和思维参与,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从具体的探究活动中获得体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3)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过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对压强知识有所了解,但气体压强更为抽象,所以容易被忽视。通过一系列实验和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感受到大气压强的存在和运用,突破难点。学生对科学探究的过程有了一定的了解,这里要逐步引导学生完成估测大气压值的探究实验,放手让学生完成,并对实验进行评估交流。在教学中通过实验和多媒体,以实验为基础、感性认识为依托,逐步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的问题,学生完全能够完成本节内容的学习。

  (4)学法建议

  学生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明确探究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充分发挥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选择身边的物品与器材,进行开放性的体验和实验,力争把这种“完成形式”知识改成“待建形式”的知识,模拟当年科学家的探索过程,通过探索去获得知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大气压的存在。

  (2)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了解大气压强的大小和单位,理解托里拆利实验原理、过程和结论,知道标准大气压的数值。

  (3)知道大气压产生的原因,知道大气压与高度和沸点的关系。

  (4)认识生活中利用大气压的现象,了解抽水机的工作原理。

  2.过程与方法

  (1)观察跟大气压强有关的现象,感知大气压强是一种客观存在。

  (2)观察演示实验现象,感知大气压强的大小和单位。

  (3)通过观察课件感知人类是如何利用大气压强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大气压强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

  (1)确认大气压的存在,会用相关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2)通过利用身边的物品设计小实验,感受大气压强的存在。

  教学难点

  测量大气压的方法。

  课时设计

  1课时

  教学方法

  演示法:通过演示生活中大气压的现象,让学生感知大气压的存在。

  讨论法: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讨论,说明大气压的存在,并能利用大气压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

  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感知大气压的存在,并测量大气压的值。

  教学准备

  两瓶饮料(瓶塞密封和不密封)、玻璃杯、水、硬纸板、熟鸡蛋、广口瓶、棉球、火柴、吸盘、玻璃板、钩码、豆浆、吸管、矿泉水瓶、水槽、空矿泉水瓶、电热水壶(热水)、钻了小孔的空易拉罐瓶(平口)、注射器、吸盘、弹簧测力计、玻璃板(每两位学生一套实验器材)。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约2分钟)

  演示实验:组织两位学生吸饮料比赛。(对比实验:瓶塞密封和不密封)

  赛后提出问题:为什么其中一瓶饮料吸不上来?饮料到底怎样进入嘴中?

  师:要进一步了解其中的奥秘,我们还需要知道有关气体压强的知识。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一个非常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入,鼓励学生发现与物理相关的问题,尝试表述这些问题,描述所发现问题不能用已学物理知识解释的冲突,激发兴趣,自然地引出新的课题,而不是强加于学生。)

  二.新课讲解(约30分钟)

  (一)体验大气压的存在(约10分钟)

  提出问题:地球被厚厚的大气层包围着,生活在大气海洋中的我们是否也受到压强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几个实验。

  (不急于给出答案,让学生在后面的实践中逐步的改正、完善自己的想法)

  1.演示实验

  实验1:瓶吞蛋(该实验直接明朗地让学生感受到大气向下的压强把鸡蛋压下去)

  介绍并进行实验:剥了壳的熟鸡蛋放在广口瓶上,广口瓶的口径太小,鸡蛋掉不下去。

  将点燃的棉球扔入瓶中,迅速用鸡蛋塞住瓶口(鸡蛋“嘣”的一声掉入瓶内)。

  实验2:覆杯实验(该实验直接明朗地让学生感受到大气向上的压强把水支撑着)

  介绍并进行实验:将玻璃杯装满水,用纸片盖往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过来,移开手后看到什么现象?(水被空气托住)

  进一步实验

  慢慢将杯口向各个方向转一圈,又看什么现象?(水仍没有掉下来)。

  师:你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ppt)

  引导学生分析现象(是谁将鸡蛋压进瓶子的?空气怎样做才能把鸡蛋压进去?是什么力量托住了水和纸片?等。分析上述实验,不难理解大气压强存在问题。更深入研究:“瓶吞蛋”表明大气竖直向下有压强,“覆杯实验”表明大气向上有压强。再慢慢向各个方向转动,硬纸片仍不掉下来,表明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ppt)

  【设计意图】用演示实验引入,让学生看到意想不到的结果,再引导他们进一步思考,在已有的力学知识的基础上,初步感受大气压的存在,得到大气压存在的结论。

  2.归纳:

  ①大气压强定义: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产生的压强叫做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或气压。

  ②大气压强存在

  ③大气压向各个方向

  3.学生活动

  师:生活中哪些现象还能说明大气压的存在呢?你能设计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实验吗?

  (注意事项:根据生活中的经验学生可以举出很多生活中的例子,联系生活,把生活与物理学习联系起来。对学生的回答要适时鼓励,并注意引导学生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想法。)

  生:(可能设计的实验)

  利用吸盘;

  利用注射器;

  利用马桶拔子;

  利用玻璃片;

  利用空矿泉水瓶和热水;

  ……

  师:(对学生进行肯定和鼓励)

  【设计意图】大气看不见,大气压强更加抽象,如何使学生确信大气压的存在是非常重要的。在这里让学生亲身去体验大气压的存在。在对演示实验观察讨论的基础上,学生根据各小组的课前讨论准备进行组组间交流,亲自设计证明大气压的实验,进一步亲验确信大气压的存在。

  (二)估测大气压的值(约10分钟)

  1.创设情景

  学生实验: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利用两个规格相同的塑料挂钩吸盘对拉)

  结论:说明了大气压强不仅存在而且大的惊人。

  播放马德堡半球实验视频并伴随讲解。通过语言和表情突出强调大气压强的“巨大”;说明该实验是历史上证明大气压存在的最著名的实验。(视频)

  2.提出问题

  师:大气压到底有多大呢?你能不能设计一个实验测量出大气压的值呢?

  师:大气看不见也摸不着,怎样测量大气压的数值呢?

  师:关于压强我们知道什么?

  生: 。

  师:我们可以试着把测量大气压值转化为测大气压作用的压力和大气压作用的面积呀。

  师:怎样测大气压作用的压力?(举例滑动摩擦力的测量方法等,渗透转化,等效的物理方法)

  师:怎样测大气压作用的面积?

  生:……

  3.设计实验

  师:请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法,选择实验器材,用文字和实验设计图表达出来。

  学生利用投影仪展示各自的实验方案(交流与评价)

  学生可能设计的测量大气压值的方案有:

  (1)器材:吸盘、弹簧测力计;原理: 。

  把吸盘“压”在玻璃上,用弹簧秤拉皮碗,直到刚好把皮碗拉动,记下这时的拉力,再测出吸盘的受力面积即可算出大气压。

  (2)器材:注射器、弹簧测力计、刻度尺;原理: 。

  首先把注射器的活塞推至注射器筒的底端,用橡皮帽封住注射器的小孔,水平向右慢慢拉动注射器筒,当注射器的活塞开始滑动时,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用刻度尺测出注射器的全部刻度的长L,读出活塞的横截面积S,即可算出大气压。

  从演示的覆杯实验获得启发:利用水测大气压值。

  ……

  师生共同讨论实验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ppt)

  (注意:在交流的过程中注意评价各方案的优缺点,注意学生间的互评。)

  师:请利用我们提供的器材尽快测出大气压的值。

  4.学生实验:利用注射器弹簧测力计测量大气压的值。

  交流:各小组汇报实验测量值,师:实验过程中你认为有哪些注意事项,大家一起分享?

  生:操作过程中的应注意注射器内空气要排净;固定弹簧测力计,拉动活塞要使弹簧测力计,绳子,注射器在同一直线且沿水平缓慢拉动;活塞刚好被拉动的时候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师:思考一下:用这些方法为什么只能粗略测量大气压值?

  交流:活塞与筒壁有摩擦;

  针筒内不能完全真空;

  测力计读数有误差;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观察和分析能力、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规律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同时体验科学探究成功的乐趣。

  想了解世界上精确测出大气压值的实验吗?

  (三)托里拆利实验(约10分钟)

  教师:早在1643年,意大利科学家托里拆利首先用实验的方法准确测出大气压的值,这个实验就叫托里拆利实验,由于实验中使用了水银,而水银有毒,会影响健康,不能在课堂上演示。大家一起观看托里拆利实验视频,了解如何准确测出大气压的值。

  1.播放视频,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1)为什么要在玻璃管内灌满水银?(为了排除管内的空气)

  (2)玻璃管中水银柱上方的空间是否有空气?(是真空)

  (3)管内水银为什么会下降?为什么没全部下降,而是停在760mm处?(管内水银下降是因为水银柱太高,产生的压强大于外界大气压;当下降到760mm处时,产生的压强等于外界大气压,水银柱不再下降;)

  (4)计算760mm高的水银柱产生的压强有多大?(P气 =P水银=ρ水银gh≈1.013×105Pa)

  (5)管子倾斜放置,水银柱竖直高度是否发生变化,即所测的大气压值是否变化?

  (6)管子直径加粗,水银柱竖直高度是否发生变化,即所测的大气压值是否变化?

  (通过液体压强公式P水银=ρ水银gh可知:水银柱产生的压强只与水银柱竖直高度和密度有关,所以,管子倾斜一点、粗一点、弯曲一点、提高一点、,水银柱竖直高度不变。)

  2.归纳:大气压p=76cmHg≈1.01×105Pa,叫一个标准大气压。

  阅读教材气压计的相关内容,了解水银气压计和无液气压计的原理。

  3.气压计:测量大气压的仪器:有水银气压计和金属气压计等。

  (四)大气压的应用及特点

  进一步提问:为什么不用水来做托里拆利实验呢?

  学生猜想后,观看网上下载的视频资源,利用水来做托里拆利实验的情景。

  思考1:如果用水做托里拆利实验时,h=?引导学生联想到生活中的抽水机其实就利用了大气压将水抽到高处。

  1.演示压水机工作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两个视频文件,突破难点,理解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等于大气压的大小;知道如何准确测量大气压的值,并通过液体压强的计算得出大气压的值;初步体会抽水机就利用了大气压的作用。

  思考2:大气压强在社会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

  学生思考后回答出:

  (1)用吸管吸饮料

  (2)吸盘式挂衣钩

  (3)钢笔吸墨水马桶拔子

  (4)拔火罐

  (5)用注射器吸药液

  阅读教材相关内容,了解大气压变化的规律及沸点与气压的关系。

  2.大气压随高度增加而减小。

  大气压变化的规律:在海拔3000m以内,每上升10m,大气压大约降低100Pa。

  3.沸点与气压的关系:水的沸点在标准大气压下是100℃,随着气压的减小,水的沸点也会降低,所以高原上的水沸点低,会出现煮鸡蛋不熟的现象,在高山上需要用高压锅来做饭。

  【设计意图】举一反三,巩固运用;培养学生留心身边物理的意识;关注STS,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快乐。从物理走向社会。

  三、课堂小结(约2分钟)

  让学生谈这节课的收获:

  学到哪些知识?

  学到了什么方法?

  还想知道些什么?

  提出问题,课后完成:假如没有大气压,我们将……

  【设计意图】培养归纳总结能力,进一步深化本节所学知识。

  四、课堂例题(约5分钟)投影

  1.将杯子里装满水,用硬纸片把杯口盖严,手按住纸片把杯子倒过来,放手后,纸片不会掉下来,杯子里的水不会流出,这表明 。如果将杯子转到乙、丙所示的位置,纸片不掉,水仍流不出来,这表明大气向 都有压强。

  2.如图为托里拆利实验的装置图,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将玻璃管稍微倾斜,管内外水银柱长度将不变

  B.将玻璃管稍微向上提起但没有离开液面,管内外水银面高度差变大

  C.向槽中继续注入少量水银,管内外水银面高度差将变小

  D.使用更粗一些的等长玻璃管,管内外水银面高度差将不变

  3.以下生活现象中,不属于利用大气压的是( )

  A.用吸管吸牛奶

  B.用注射针筒抽取药液

  C.贴在墙上的吸盘式挂衣钩

  D.用高压锅煮饭

  【设计意图】巩固本节新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快速回答,教师作适当的点评。

  五、达标测试(约5分钟)学案

  六、布置作业(约1分钟)

  1.课后作业

  2.假如没有大气压,我们将……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大量的生活现象和小实验,充分证明大气压的客观存在,实验和课件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说服力强。教学中针对重点设置了实验,设计实验验证大气压的存在;设计实验测量大气压的数值,本节课的设计注重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的原理,拓展学生的思维,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物理。

八年级物理下册《压强》教案5

  教学目标

  1、了解气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2、了解飞机的升力是怎样产生的

  3、了解生活中跟气体的压强与流速相关的现象

  教学重点

  了解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并能解释生活现象

  教学难点

  对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的探究活动

  教学准备

  课件,导学案

  教学方法

  先学后教,学案导学,合作达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

  一、情景引入

  教师叙述几个生活场景。

  1. 一阵秋风吹过,地上的落叶像长了翅膀一样飞舞起来。

  2. 冬天,风越刮越大,带烟囱的炉子里的火越着越旺,火苗越蹿越高。

  3. 居室前后两面的窗子都打开着,过堂风吹过,居室侧面摆放的衣柜的门被吹开了。

  这些都是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同学们思考过其中的奥妙吗?科学往往就藏在我们身边,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通过实验揭示这个小秘密。

  二、学生实验、确立研究课题

  (一)学生实验

  教师布置给学生以下七个实验,要求学生在15分钟内,选择其中一部分,根据要求进行实验(选择的实验越多越好),提醒学生注意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1. 纸条一端贴近下嘴唇,用力向纸条上方吹气,观察现象(1)。

  2. 将一张纸折成∩形(2)平放在桌子上,用力向∩形纸的下方与桌面之间的空间吹气,观察现象。

  3. 用手握着两张纸,让纸自由下垂,在两张纸的中间向下吹气(3),观察两张纸怎样运动。

  资源库资源库4. 在倒置的漏斗里放一个乒乓球,用手指托住乒乓球,然后从漏斗口向下用力吹气(4),并将手指移开,观察现象。

  资源库

  (二)现象汇总

  实验结束后,组织学生分组汇报实验现象。

  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实验:

  1. 实验中的研究对象为什么会运动?(研究对象的两面存在压强差)

  2. 什么原因造成了压强差的存在?

  3. 这些实验共同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

  (三)确立课题、得出结论

  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出:这些实验都是研究了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实验现象归纳出实验结论:在气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三、设计实验、解释现象

  放手让学生运用结论,利用身边的器材再自行设计一两个小实验。

  比如,“吹硬币”、乒乓球被水流吸住、电吹风向上对着乒乓球吹、越吹越不跑等实验。

  (这个实验也可演示,由学生解释现象)

  实验后讨论分析下列问题:

  1. 在火车站或地铁站的站台上,离站台边缘1 m左右的地方标有一条安全线,乘客必须站在安全线以外的地方候车,这是为什么?

  2. 为什么风暴常常会把房子的顶部掀掉?

  3. 观察课题引入的三个场景,解释现象。

  四、拓展创造

  1. 阅读教科书上“飞机的升力”,根据制作的机翼模型进行实验。分析现象原因。

  2. 与飞机的机翼相似,鸟的翅膀上方也呈弧形。由于鸟的翅膀的柔韧性好,它们拍动翅膀时不仅产生升力,而且还会带着鸟儿往前飞。

  3. 像机翼、鸟的翅膀的这种形状的应用很多,比如跑车的车头呈流线型,当跑车跑得太快,车会有什么危险?(发飘、不稳)怎样避免这种危险?

  学生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启发学生能不能根据机翼的作用,用逆向思维的创造方法来思考):

  在跑车的尾部安装一只倒置的翅膀,弧形朝下,当车速很大时,作用在这只翅膀上的方向向下的压强大,这样可以增强车轮的着地性能。实际上,这种翅膀已被采用,叫气流偏导器。

  1. 纸条一端贴近下嘴唇,用力向纸条上方吹气,观察现象(1)。

  2. 将一张纸折成∩形(2)平放在桌子上,用力向∩形纸的下方与桌面之间的空间吹气,观察现象。

  3. 用手握着两张纸,让纸自由下垂,在两张纸的中间向下吹气(3),观察两张纸怎样运动。

  资源库资源库4. 在倒置的漏斗里放一个乒乓球,用手指托住乒乓球,然后从漏斗口向下用力吹气(4),并将手指移开,观察现象。

  (二)现象汇总

  实验结束后,组织学生分组汇报实验现象。

  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实验:

  1. 实验中的研究对象为什么会运动?(研究对象的两面存在压强差)

  2. 什么原因造成了压强差的存在?

  3. 这些实验共同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

  (三)确立课题、得出结论

  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出:这些实验都是研究了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实验现象归纳出实验结论:在气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三、设计实验、解释现象

  放手让学生运用结论,利用身边的器材再自行设计一两个小实验。

  比如,“吹硬币”、乒乓球被水流吸住、电吹风向上对着乒乓球

  一、情景引入

  教师叙述几个生活场景。

  1. 一阵秋风吹过,地上的落叶像长了翅膀一样飞舞起来。

  2. 冬天,风越刮越大,带烟囱的炉子里的火越着越旺,火苗越蹿越高。

  3. 居室前后两面的窗子都打开着,过堂风吹过,居室侧面摆放的衣柜的门被吹开了。

  这些都是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同学们思考过其中的奥妙吗?科学往往就藏在我们身边,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通过实验揭示这个小秘密。

  二、学生实验、确立研究课题

  (一)学生实验

  教师布置给学生以下七个实验,要求学生在15分钟内,选择其中一部分,根据要求进行实验(选择的实验越多越好),提醒学生注意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1. 纸条一端贴近下嘴唇,用力向纸条上方吹气,观察现象(1)。

  2. 将一张纸折成∩形(2)平放在桌子上,用力向∩形纸的下方与桌面之间的空间吹气,观察现象。

  3. 用手握着两张纸,让纸自由下垂,在两张纸的'中间向下吹气(3),观察两张纸怎样运动。

  资源库资源库4. 在倒置的漏斗里放一个乒乓球,用手指托住乒乓球,然后从漏斗口向下用力吹气(4),并将手指移开,观察现象。

  资源库

  (二)现象汇总

  实验结束后,组织学生分组汇报实验现象。

  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实验:

  1. 实验中的研究对象为什么会运动?(研究对象的两面存在压强差)

  2. 什么原因造成了压强差的存在?

  3. 这些实验共同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

  (三)确立课题、得出结论

  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出:这些实验都是研究了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实验现象归纳出实验结论:在气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三、设计实验、解释现象

  放手让学生运用结论,利用身边的器材再自行设计一两个小实验。

  比如,“吹硬币”、乒乓球被水流吸住、电吹风向上对着乒乓球吹、越吹越不跑等实验。

  (这个实验也可演示,由学生解释现象)

  实验后讨论分析下列问题:

  1. 在火车站或地铁站的站台上,离站台边缘1 m左右的地方标有一条安全线,乘客必须站在安全线以外的地方候车,这是为什么?

  2. 为什么风暴常常会把房子的顶部掀掉?

  3. 观察课题引入的三个场景,解释现象。

  四、拓展创造

  1. 阅读教科书上“飞机的升力”,根据制作的机翼模型进行实验。分析现象原因。

  2. 与飞机的机翼相似,鸟的翅膀上方也呈弧形。由于鸟的翅膀的柔韧性好,它们拍动翅膀时不仅产生升力,而且还会带着鸟儿往前飞。

  3. 像机翼、鸟的翅膀的这种形状的应用很多,比如跑车的车头呈流线型,当跑车跑得太快,车会有什么危险?(发飘、不稳)怎样避免这种危险?

  学生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启发学生能不能根据机翼的作用,用逆向思维的创造方法来思考):

  在跑车的尾部安装一只倒置的翅膀,弧形朝下,当车速很大时,作用在这只翅膀上的方向向下的压强大,这样可以增强车轮的着地性能。实际上,这种翅膀已被采用,叫气流偏导器。

  1、回顾本节学习内容

  2、在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小结。

八年级物理下册《压强》教案6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实验体验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2、通过对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的认识,解释飞机升力的产生,并解释相关现象。

  3、通过实验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4、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探究实验体验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2、通过对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的认识,解释飞机升力的产生,并解释相关现象。

  教学难点:

  运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解释飞机升力产生的原因等相关现象。

  教学工具

  乒乓球、白纸、注射器、小船、漏斗、烧杯、吸管、自制连通器、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同学们,请先看一个实验,如图所示,我打开阀门A,关闭阀门B,让红色的水流入管径粗细不同的透明塑料管,请注意观察三支小竖管中水柱的高度。你观察到什么?(三个容器的水面高度是一样的,图1所示是一个连通器,连通器里装入同种液体,且液体不流动是,各容器中液面总保持相平。)

  请看如果我打开阀门B,可以看到什么现象?(水从B端流出)这时请看三支小竖管中水柱的高度是否相同?(不相同)你看高度发现什么特点呢?(粗管处的水柱高、细管处的水柱低)

  分析:根据学过的连通器原理,当水不流动时,各容器的液面总保持相平。如今当水流动时,小管中水柱的高度却不相同,说明水平管中的`深度也就不相同。根据液体的压强公式p=ρgh,也就是说各个粗细管中水的压强就不相同。

  同学们猜一猜,想一想,这个不相同可能会跟什么有关系呢?(水是否流动)

  同学们,请继续看另一个实验,如图所示,我把乒乓球放在伸平的手掌上,并把乒乓球放在翻转的漏斗中,请看(说完,松开手掌),看到了什么现象?(乒乓球掉下来)

  现在我用嘴通过漏斗向下吹气,同时放开手。又看到了什么现象?(乒乓球没有掉下来)

  分析:乒乓球为什么在漏斗下方不会掉下来,我们分析看看,乒乓球能在漏斗下方不会掉下来,由物体的平衡条件可知,竖直方向除了受到重力以外,一定还受到一个向上的压力。未吹气时没有这个现象,当吹气之后才产生这种现象,同学们再猜一猜,想一想,这个压力可能会跟什么有关系呢?(吹气就是气体在流动,压力于气体的流动有关)

  液体和气体,它们一个共同的特点是:都具有流动性,统称为流体。两个实验的共同之处是,流体在运动时才导致现象的产生。且我们已猜测流体流动可能与流体的压强存在有某种关系。那么,这可能是什么关系呢?

  二、新课教学

  1、科学探究: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按照班级分组情况,给每个小组配备下图所示的实验器材,要求每个小组自由选择器材,做一到二组实验。请大家在小组内积极地讨论、研究方案,积极地用眼睛去观察、用大脑去思考,并把你们发现的问题记录下来,然后全班交流。看看在实验中能发现些什么?集体的力量是巨大的,看看哪一小组做得最好?

  (学生开始实验、探究、讨论,教师巡视各组的实验情况)

  交流展示:下面我们进行全班交流,把你所看到的,所想的说出来与大家交流。

  估计学生会回答到的几个情况:

  (1)我们这一小组选择老师提供的实验装置第三个图,选择用大号注射器一支,装满水的水槽一个,两只塑料小船,作为实验器材,用注射器向漂浮在水面上的两只小船间喷射水流,可观察到两只船向中间靠近。

  (2)我们这一小组选择老师提供的实验装置第一个图,把两个乒乓球放在两根小木条上,相对靠近一些,用一支饮料吸管向它们中间吹气,两个乒乓球互相靠近。

  (3)我们这一小组选择老师提供的实验装置第二个图,我们选择在两张纸中间吹气,结果看到两张纸不但没有被吹开反而互向中间靠近。

  (4)我们这一小组选择老师提供的实验装置第四个图,我们把一根中间切开(未断)折成直角的饮料吸管,一端插入水中,向管中间吹气,我们可看到水雾从切口处喷出。我们认为管中间被我们吹气,因此切口处压力变小,底下的大气压就会产生一个力把水往中间压。因此,我们也认为:流体在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反而小,在流速小的地方压强反而大。

  得出结论: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2、飞机的升力

  播放关于飞机得视频,提出问题:

  飞机为什么能上天?是谁给飞机提供升力的?它又是如何提供升力的?

  为了使学生回答上面的三个问题,提示学生注意观察机翼的形状。引导学生利用白纸制作机翼模型,亲身体验飞机升空的道理。(和学生一起完成课本P92“想想做做”)

  播放视频“研究飞机的升力”,加深学生对本段知识的理解,更好的掌握飞机升空的原因。

  3、智慧点击

  1)气体和液体都可以流动,统称为。在流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

  2)海军舰艇在为船只护航时,护编队一般采用前后形式护航,而不采用“并排”护航,这是因为流体速度大的地方,当两船高速并排行驶时,容易发生事故。

  3)若是机翼装反了,飞机还能上天吗?为什么?你有什么意外的发现吗?

  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通过逆向思维的方式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学生讨论之后,引出“气流偏导器”。

  简要介绍“气流偏导器”(通过视频或图片)。有的跑车在车的尾部设计安装了一种“气流偏导器”,它的上表面平直,底部呈弧形凸起,相当于一个倒置的机翼。当跑车高速行驶时,车轮能拿更好地抓紧地面。

  课后小结

  气体和液体统称流体,在流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八年级物理下册《压强》教案7

  教学目标

  1.知道流体压强的大小与流速的关系;

  2.了解飞机升力产生的原因;

  3.会解释有关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的一些现象.

  教学重难点

  通过实验探究得到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运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解释飞机升力成因及其他相关物理现象。

  教学过程

  一、流体压强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44、45面的内容,完成下面的问题:

  1.什么是流体?怎样能使流体流动?举例说明。

  2.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地方压强越小,流速越小的地方压强越大。

  3.在相同时间内,机翼上方气流通过的路程较长,因而速度较大,它对机翼上表面的压强较小;下方气流通过的路程较短,速度较小,它对机翼下表面的压强较大,这样,机翼上、下表面就存在着压强差,因而有压力差,这就是产生升力的原因。

  ●小组讨论

  1.小试验:用手握着两张纸,让纸自由下垂,在两张纸的中间向下吹气,观察两张纸怎样运动?(或用电吹风向上吹乒乓球)

  边做边思考,并在小组内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2.通过我们的试验探究,我们验证了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现在让我们来观察一下飞机的机翼,思考一下飞机为什么能在空中飞翔呢?

  观察:飞机机翼的形状是上凸下平;

  飞机静止在地面,能否自动腾飞?不能;

  飞机加速前进时,机翼上下方空气的流速关系是:上方空气流速大于下方空气流速;

  根据我们学习的知识,飞机上下方压强的大小关系是:下方压强大于上方压强;

  由此,机翼上下表面存在压强差,就产生了向上的升力.当升力大于重力时,飞机就腾飞了.

  3.观看龙卷风视频,你知道龙卷风是如何产生的吗?

  4.完成如下图所示的实验,将三节直径不同的塑料管联结在一起,然后与抽气机相通。将三个气体压强传感器分别放入管内,将传感器与计算机相连。当抽气机抽气时,观察计算机上三个位置气体的压强值。分析是不是气体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

  ●教师点拨

  1.飞机前进时,机翼与周围的空气发生相对运动,相当于有气流迎面流过机翼,气流被机翼分成两部分,由于机翼横截面的形状上下不对称,在相同的时间里机翼上方气流通过的路程较长,因而速度较大。下方气流通过的路程较短,因而速度较小。

  2.气体遵守“在流体中,流速大的位置压强小”的规律,液体也遵守“在流体中,流速大的位置压强小”的规律。

  ●跟踪训练

  1.小明同学在倒置的漏斗里放一个乒乓球,用手指托住乒乓球.然后从漏斗口向下用力吹气,并将手指移开,如图所示,那么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B )

  A.乒乓球不会下落,因为其上方气体流速增大,压强变大

  B.乒乓球不会下落,因为其上方气体流速增大,压强变小

  C.乒乓球会下落,因为其上方气体流速增大,压强变大

  D.乒乓球会下落,因为其上方气体流速增大,压强变小

  2.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撑一把雨伞行走在雨中,如图所示,一阵大风吹来,竖直方向伞面可能被“吸”,发生形变。下列有关这一现象及其解释,正确的是( B )

  A.伞面被向下“吸” B.伞上方的.空气流速大于下方

  C.伞上方的空气流速等于下方D.伞上方的空气流速小于下方

  3.把一根长约250px左右的饮料吸管A插在盛水的杯子中,另一根吸管B的管口贴靠在A管的上端,往B管中轻轻吹气,会看到A管中液面上升,这是因为A管上方空气流速增大,使压强减小而造成的结果。

  4.打开自来水龙头,使自来水流过如图所示的玻璃管,在A、B、C三处,水的流速较大的是B处,压强较小的是B处(填“A”、“B”或“C”).

  5.火车站台边缘处标有一条安全线,人必须站在安全线以外的位置候车.其原因是火车急速驶过车站时,易发生安全事故。安全线以内的空气流速增大、压强减小(以上均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6.(山东日照)如图所示,舰艇护航编队在较近距离时一般采用前后护航形式,而不采用“并排”护航。当两船高速并排行驶时,两船之间流体流速大压强小,容易发生碰撞事故。

八年级物理下册《压强》教案8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压力,会画压力示意。

  2.通过探究知道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并能建立压强定义公式。

  3.知道国际单位制中压强的单位(帕)。

  4.经历测量人体对地面压强的过程,培养乐于和他人合作进行探究的团队精神,初步掌握测量,计算,表达能力及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6.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定量计算。 教学设想 重点:通过探究知道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并能建立压强定义公式。

  教学难点

  理解压力的概念。会画压力示意。

  教学教法

  实验探究式 教学准备 一端削尖的铅笔、小桌子、沙盘等。

  教学过程

  一 课题引入

  不知道大家注意过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没有:[出示钉]钉的帽子做得又大又平,而钉头却又尖又细;在茫茫的雪原里,步行的人容易陷下去,可是滑雪者却悠然自得,而且滑得很快。

  这些现象看起来简单,但其中包含的物理学道理却是很深刻的,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就准备解决这些问题。

  二 讲授新课

  一只杯子放在地面上,受到地面对它的支持力,那么地面受不受力呢?(如果用手作为地面,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压力,可见地面受到杯子的压力,谁来画一画地面受到的压力?)同样的道理,钉对墙面也有压力;放在斜面上的木块对斜面也有压力,请大家完成力的示意。(学生板演)

  多媒体展示教学目标。

  多媒体展示压力,说明压力的方向始终和接触面相垂直。(学生观察并回答)

  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虽然我们知道了压力的定义,但是压力的作用效果和那些因素有关呢,我们用实验来探寻答案。

  [实验1]将压力小桌正放入沙盘,其中一次在小桌上放一个重物,比较两次小桌陷入沙盘的深度。(学生观察)

  压力作用的效果和压力大小有关。(学生回答)

  [实验2]将压力小桌分别正放和反放入沙盘,比较两次小桌陷入沙盘的'深度。(学生观察)

  压力作用的效果还和接触面积大小有关。(学生回答)

  为了更直接方便地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物理上引进了压强的概念。

  ⑴定义:压强是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大小)。

  这一个概念就包含了压力作用的两个效果。

  ⑵公式:压强=压力/受力面积 p=F/S

  受力面积是指作用的两个物体接触的那一部分面积。

  ⑶单位: 牛/米2=帕斯卡 符号Pa

  ⑷物理意义:物体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压力。

  实际应用:

  为什么坐沙发比板凳舒服?(学生回答)

  在压力一定的情况下,增大受力面积可以减小压强(例如拖拉机和坦克的履带;雪橇等)。反之可以增大压强(例如菜刀的刃;钉尖等)。

  在受力面积一定的情况下,增大或减小压力可以改变压强(学生自己举例子)。

  三 小结:建立起正确的压强概念;理解压强公式,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估算;

  结合生活实例说明如何控制压强。

  四 相关学生练习:

  1.关于压力和压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压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B.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的 C.物体的重力越大,对支持面的压力一定越大 D.压力大,压强一定大

  2.质量相同的正方体实心铜块和铁块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比较它们对桌面的压强和压力 () A.压力相等,铜块对桌面的压强较大B.压力相等,铁块对桌面的压强较大 C.压强相等,铜块对桌面的压力较大 D.压强相等,铁块对桌面的压力较大

  3.下列事例中,能够减小压强的是 ( ) A.把书包带做得宽些 B.为了易于把吸管插入软包装饮料盒内,吸管的一端被削得很尖 C.刀、斧、剪的刃都磨得很薄D.用细线切割湿软的肥皂30 N的压力作用在1 cm2的面积上,所产生的压强是如果保持压力不变,要产生5×105Pa的压强,受力面积应是质量为48kg的人受到的重力是多少?如果他每只脚与地面的接触面积是150cm2,那么,他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是多少?

本文永久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