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并不意味着另起炉灶、改弦更张,而是包括了对既有理念、制度、政策的全新诠释和与时俱进的阐发,还包括了针对新的问题、新的实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造性丰富和发展。下面是职场范文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新时代中国民族工作的创新推进工作心得,供大家参考。
关于新时代中国民族工作的创新推进工作心得
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民族宗教工作创新推进”的评价,言简意赅地准确反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民族工作方面形成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厘清了社会上、党内外关于民族问题、民族工作的不同认识,指明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发展方向。
深化理解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工作思想
民族工作历来是党和国家的重大事务之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涵盖的“民族”方面,以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为标志,包括他在中央西藏工作座谈会、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少数民族地区视察等场合发表的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进而延伸到统一战线、宗教事务、生态文明、国家安全、祖国统一等方面,并与经济、政治、民生、社会、文化、教育、外交等诸多领域相互交集和融通,体现了“民族工作涉及方方面面,方方面面都有民族工作”的新时代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方略中民族工作思想的集中体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对民族工作的“创新推动”体现在诸多方面。其重要特点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新时代中国民族工作领域面对的重大实践问题,作出了尊重历史、符合国情、顺应人心、面向新时代的科学阐释,对做好民族工作思想方法、政策措施给予了“中国特色”的“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以历史纵深、现实宽广和未来全局的视野,丰富、创新和发展了中国特色民族工作理论,确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工作的指导思想地位,需要我们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中去融会贯通地深化理解。
认真学习、深化理解和坚定贯彻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工作思想,不仅是民族工作领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的政治保证,也是各个领域、各条战线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南的题中之义。因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这一总任务,就需要构成中华民族的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以民族团结为核心构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
党和国家的民族工作,是以精神和物质“两把钥匙”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建设中华民族共享的物质田园的责任载体。这当然不是一个工作领域、一个工作部门所能解决的问题,而是涉及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中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多元”指向,是56个民族“一个也不能掉队”的共享共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一体”境界,是56个民族“一个也不能少”的认知认同。这就是构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以民族团结为核心的基本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论述,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突出了各民族大团结的核心内容。构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各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中的不同成员,利益攸关、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所以民族团结是各民族人民的生命线。习近平指出,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这是对民族工作战略性、基础性、长远性的部署,集中体现了中华文化认同这一深层次认同的理念。因此,关于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之集大成,认同本民族文化与认同中华文化并育而不悖,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要正确处理差异性和共同性,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创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将民族团结纳入国民教育、干部教育和社会教育,反对“两种民族主义”,用法律保障民族团结等论述,以及他在多种场合对民族团结的强调和寄语,都凝练地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习近平有关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论述,作为维护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要旨,已写入了中国共产党的章程。
高度重视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对民族工作的新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一新时代最根本的特征,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一个国家的社会主要矛盾,既是该国基本国情的重要内涵,也是执政者治国理政必须准确把握的施政重心。正如毛泽东在《矛盾论》中精辟指出的,在纷繁复杂的各种社会矛盾中,主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经历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和步入强起来的过程,这一过程本身就是在不断判断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探索和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进程中实现的。
从民族工作的主要对象和区域特点来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在矛盾的两个面上都有明显和突出的体现。一方面,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在中央持续的大力支持、东部地区的对口支援、当地干部群众的艰苦奋斗下,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长足进步,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和提高,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总体上超越了吃饱穿暖的社会发展阶段;另一方面,经济地理意义上的西部地区仍属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地区,也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程度最高、分布最广、人数最多的地区。这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攻坚战的重心所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异常艰巨。这是我们全面、深刻理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建立的意识,“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仍然包括着东西部、内地与边疆、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少数民族这些突出的矛盾要素。这是我国民族工作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
因此,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国第一个百年目标,近在咫尺、指日可待。但是对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来说,全国各地、各民族同步进入全面小康并不等同于同一水平的小康,不是每个地区、每个民族、每个人都达到同一个水平,差距总是会存在的。在国家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努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实施《“十三五”促进民族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兴边富民行动“十三五”规划》和区域性差别化政策的组合政策支持下,我们能够看到民族地区高起点、跨越式的发展成就,但是也不能回避脱贫攻坚所面对的“硬骨头”昭示的关涉人的全面发展的脱贫内容: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这是新时代民族工作须臾不可忽视的重大现实问题,需要在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治国理政基本方略中,深刻理解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民族工作给予的“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按照十九大报告“全面增强执政本领”的新时代要求,为继续推进民族工作创新发展付出坚持不懈的努力。
十九大报告以战略眼光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未来几十年的总目标和发展阶段,即“历史交汇区”与“两个阶段”。民族工作也必须以此为引领,不仅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开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的历史交汇期继续攻坚克难、创新推进,为“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作出贡献;而且要立足基本方略的施政要求,未雨绸缪、面向未来结合十九大报告对“两个阶段”的发展愿景和预期目标,进行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的深入研究和顶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