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高一语文《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分类:教学类 日期:2021-09-03 02:46人气:加载中...


  高一语文《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好的课件可以创造出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及学习的兴趣,进而为语文教学创设出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迅速的走进预设的教学氛围境界。一堂成功的课往往得力于一个生动的课件,这是因为学生对每一篇新课文都有一种新鲜的感觉,都怀着新的兴趣和期待。下面是职场范文网小编整理分享的高一语文《再别康桥》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借鉴。   高一语文《再别康桥》教学设计【篇一】   教学目的   1,感知《.. ......
  高一语文《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好的课件可以创造出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及学习的兴趣,进而为语文教学创设出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迅速的走进预设的教学氛围境界。一堂成功的课往往得力于一个生动的课件,这是因为学生对每一篇新课文都有一种新鲜的感觉,都怀着新的兴趣和期待。下面是职场范文网小编整理分享的高一语文《再别康桥》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借鉴。

高一语文《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高一语文《再别康桥》教学设计【篇一】

  教学目的

  1,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3、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4、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

  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

  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媒体设计:播放校园歌曲《再别康桥》。

  播放黄磊朗诵带《再别康桥》。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堂教学设计

  一、导语: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墨客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播放歌曲《再别康桥》,附上剑桥的图片。

  (解说: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再别康桥》这首诗本身就极具音乐美。播一首由《再别康桥》改成的歌曲,可以让学生从另一个艺术层面去感受志摩的诗。配上剑桥的优美的图片,让学生由听觉到视觉都对《再别康桥》有一定的感知。)

  三、徐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四,播放黄磊朗读的《再别康桥》,老师指导朗读。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学生读,指名个别读)

  五,整体鉴赏《再别康桥》。(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这首诗歌)

  提示: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明确:“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启发: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着诗人的感情,这种有着诗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诗歌的意象。诗人如何选择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正是我们要重点赏析的部分。(出示幻灯)(意象)。

  (一),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提问:

  1、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

  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2、学生讨论这些意象的选择有什么作用?

  明确: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

  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夕阳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其他意象的选择也如此。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归来,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诗人写潭底彩虹似的梦、夜空斑斓的星辉和自己放歌的狂态,营造了一幅镜花水月、朦胧迷离、似梦非梦的图画,营造了让诗人魂牵梦萦、心迷神醉的意境。

  诗人的快乐通过恰当的意象选择达到了顶点。这正是本诗意象选择的独具特色之处。

  (二)从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诗歌。

  (学生分四人小组讨论后回答)

  (《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1,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2,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A,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回环反复。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它是尾声,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3,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解说:在诗歌的形式美赏析方面,结合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所以作这三方面的点拨。教师重点讲析绘画美,学生讨论音乐美和建筑美。

  4、学生指名用一段话来描绘:你的面前浮现出怎么样的一幅图画?

  师述:诗人闻一多20年代曾提倡现代诗歌的“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再别康桥》一诗,可以说是“三美”具备,堪称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

  六、小结本文。

  我们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现代诗歌,同学们要学会这种鉴赏新诗的方法。

  七、学生再读诗歌,感受诗的内容和形式的美。(放女声录音,学生跟着读)

  八、联想迁移,拓展诗歌

  阅读鉴赏:《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

  欣赏徐志摩的另外一首的离别诗,并与《再别康桥》作简单的比较。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场娜拉!

  1、学生朗读全诗。

  2、学生独立欣赏全诗。

  3、教师点评:

  明确:这首精致的小诗,描摹了日本女郎那种温柔而礼貌的神态。诗的第一行描写了日本女郎同客人道别时鞠躬的神态,突出其温柔。接着用娇羞的水莲形容女郎的美丽与温柔也流露出诗人对其由衷的赞美。“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依依惜的神情宛在面前,诗人从女郎的道别声中听出了”密甜的忧愁”,这正是诗人此时此地的内心感受.而这一切是刹那间袭来的情思.。

  诗在外在形式上也是着意追求的,注意诗的音乐美。五行中有四行是字数不一的长句,第三行是两个短句重复,形成了起伏缓慢的节凑和柔和的旋律,采用的韵脚是“柔、羞、愁”。美的内容和美的形式高度统一。

  九、布置作业:课外读徐志摩诗

  高一语文《再别康桥》教学设计【篇二】

  再别康桥的语言清新,音韵和谐,神思飘逸,令人神往;离情别绪,离而不伤,别而不愁,令人折服。

  一、课文教学内容选择

  (一)从课标对诗歌的要求看,还有以下教学内容

  1、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

  2、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二)从单元目标看,有以下教学内容

  1、指导学生鉴赏中国新诗

  2、学习诗歌鉴赏的主要方法:

  抓住诗歌中的意象;要知人论世;要注意欣赏诗歌的形式美,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要品味诗歌凝练、含蓄,富有跳跃性和音乐性的语言等。这个单元的鉴赏重点是情感与意象

  3、反复吟咏,体会声律之美

  4、运用联想和想像,领悟情景浑然交融的意境

  (三)从课后练习看,有以下教学内容

  1、让学生体会这首诗的音乐性、韵律感,积累经典名篇

  2、整体感知诗歌思想美、情感美、意象美、语言美和结构美,重点体会诗歌的形式美。

  3、通过诵读达到欣赏、理解、审美的目的

  4、了解中国现代新诗的“新月派”及其“三美”的美学主张。

  《再别康桥》一文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因为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因而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的特点。《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这种风格特点。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教参的要求,结合的特点,我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徐志摩及诗歌风格

  2、品味诗的意象美,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真情。

  3、学习诗歌鉴赏的一些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合作学xxx行探究,通过反复诵读,展开联想与想象品意象、悟真情。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

  体悟作者情怀,引发共鸣,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训练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领悟诗情,赏析诗歌画面、诗意美。

  教学难点:把握意象,品味意境,把握作者情感。

  二、教学设计及意图

  课前播放蔡琴深情歌唱的《再别康桥》。

  (一)导入新课

  1、特级教师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要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能把学生牢牢地吸住。”我这样导入:歌声停了,但是我们同学依然还沉浸在刚才的歌声当中。这首歌是蔡琴深情演绎的,它的歌名叫《再别康桥》。而《再别康桥》最初是一首诗,是一位诗坛名家创作的一首诗。胡适曾经如是说:“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他的理想是英国式的民主,英国式的政治,他把这种理想寄予到诗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这首诗《再别康桥》。

  2、作家档案

  由教师简介作家知识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现代诗人、散文家;中国现代文学杰出诗人之一。1921年至1922年,就读于英国康桥大学(即剑桥大学)。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1922年在返国大量诗文。1923年与闻一多、胡适、梁实秋等人发起组织新月社,为新月社的代表诗人。1931年11月19日由南京飞往北平途中因飞机失事遇难。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二)初读诗歌感知诗情

  1、听配乐朗诵,初步感受诗情。

  2、自由诵读,整体感知诗情。

  明确:不舍、依恋、伤感、惆怅

  (三)诵读诗歌,吟咏涵韵

  1、分七个诵读组吟咏涵韵各小节。要求从语气、停顿、重音等方面说说诵读的体验。

  2、请各诵读组汇报诵读体验,教师适时点拨明确。

  附诵读指导:空格表示句中的停顿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低沉,舒缓。前两句两顿,后两句美句三顿。第二句注意三个地方:“我”微微上扬;“轻轻的”语速稍慢;句后略有停顿,以读出“分号”的作用。)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语气上扬;深情地舒缓地甜蜜地;因为情绪的激动,二三句可不停顿,第四句越读越慢,将“荡漾”二字顿开。)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语气平缓;深情地陶醉地。因为抒情的需要,第一三句需要淡化停顿;第二句后略有停顿,以显现“分号”的作用;“水草”读出重音。)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语气平缓;深思地深沉地感慨地;“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句中自然停顿;“彩虹似的梦”几个字语气不重但字字清晰。)

  寻梦?撑一支长篙(gāo),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语气上扬;语速加快;向往地畅想地愉快地;“寻梦?撑一支长篙”句中自然停顿;因为激情的需要二三句不做停顿;第四句语速放慢,“在星辉斑斓里”后面作稍长时间的停顿;“放歌”应该是清脆,一字一顿。)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语气下沉;语速放慢;深沉地舒缓地有点惆怅地;用句中的停顿来很好地表达作者心中的略带伤感的情绪;“康桥”二字要读得比较沉重。)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语音更低沉一点;语气更加轻柔一些;宁静地潇洒地;“悄悄的来”四个字要读得很清晰;最后一句越读越慢;“云彩”二字,轻音处理。)

  总要求:要读出宁静感,要读出节奏感,要读出起伏感,要读出惜别感。

  朗读的基调要低沉,语气的变化要鲜明,节奏的处理要舒缓。

  (四)品读诗歌,体悟诗情

  问题1:诗人在离别之时描写了哪些景物?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归纳:

  (1)岸边金柳。在中国古典诗歌意象中,“柳”与“留”谐音,传递出作者留恋不舍的情怀。夕阳西下,落日余辉打照在树干树梢上呈现金色,同时金色比黄色更显高贵、灿烂、夺目,写尽了杨柳的富丽妩媚。作者用柳树来喻新娘,年轻貌美的女子,柔滑的肌肤,婀娜的体态,一如随风摆动风情万种的枝枝柳条,美丽万分,姿态。谁能抛开自己貌美的新婚妻子?谁能忍心别离自己挚爱山水花草?然而离别终究还是近在眼前,那就再驻足停留,多看几眼,让她的美永驻我心。

  (2)水底青荇。河水清澈见底,绿油油的水草在水波中招摇,一切都是那么的惬意。轻柔的水草好像洞察了我的心思,在水中召唤着我,而我此刻也希望自己能化身为水草,永远沉浸于康河,依偎着康河,长久地生于斯长于斯。

  (3)榆荫潭水。在康桥求学期间作者常常在康河上白天撑篙,夜色飘荡。拜伦潭倒映着天上的虹,天上的虹是静的,水中的虹是动的,给天上虹付予了动态的美。那清泉已然不只是潭水,而是沉淀着彩虹般五彩斑斓的梦境,揉碎了在水波荡漾间遍布潭中。美好的梦啊,那是作者曾经对学业的进取,对爱情的追求。

  问题2:离别在即作者做了什么事?表现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归纳:寻梦。再回母校,曾有的对事业,对人生,对爱情的诸多美梦,如这一船的星辉一样繁多、璀璨。撑篙再去寻觅,水波星光交相辉映,流连其中的诗人似乎又回到过去,忘记了要离开的事实。

  放歌。诗人快乐的心情达到极至,似乎只有高歌才能把这种难以言表的喜悦心情表达出来。

  沉默。可是诗人最终也没能唱出心底的喜悦,要离别的事实印在心中,拂散不去。美好的过往已是历史,让人无法轻松,幻想去寻梦不得已又回到现实,情绪也因此而低落。离别时的沉默是人世间最深的感情,悄悄吹起离别的笙箫,空气中布满惆怅,夏虫好象也体会到了我此刻的离别之情,在本该喧闹的时节保持了沉默。今晚的康桥寂然无声,无声中又蕴含着很多无法言表的离情别绪,将作者怅惘的心情推至极至。

  诗人热爱康桥,依恋康桥,可以同她分享快乐,却不愿、不忍让自己最心爱的同自己一起共同体验痛苦、体味伤悲,所以满怀惜别之情带着理想幻灭后的感伤选择悄悄离开,连一片云彩都不带走。我对你千般柔情、万种相思,你的一点一滴在我心中都是如此神圣美好,因此我把所有的美都留给你,让你继续在美中鲜活的存在,而我打点伤悲独自离去,这就是我对你的爱。爱不是占有,是成全。

  (五)赏读诗歌,寻美品美

  《再别康桥》是一首音节和谐、意境优美经典传诵之作,刚才我们通过对文章的意象和意境进行解读已经强烈感受到了作者对康桥的深情。正所谓“好书不厌百回读”,好的文章也是如此,现在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议一议,说一说,这篇文章都让你感受到了哪些美或是哪里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归纳:

  1、音乐美,是对音节而言的,琅琅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主要表现在:①韵脚严整,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②节奏鲜明,旋律和谐,每行基本由二至三个音步构成,读来琅琅上口,悦耳动听。③回环往复。首节和尾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2、建筑美,表现为诗节和诗行的排列组合上,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行的字数基本为六七个字,间或八个字,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

  3、绘画美,表现为诗人选用了众多意象,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使得物与我达到了完善地相融,在我们面前的呈现出柔美、婉约的意境。夕阳、星辉、波光、艳影、榆荫,或浓或淡的光线带来了明暗变化;金柳、云彩、青草、彩虹,色彩的多变带来了视觉的冲击;每一节都是一幅色彩绚丽、宁静秀美的风景画。

  4.语言美。如轻轻、油油、悄悄的叠字用法,让语言有了起伏变化,有了抑扬顿挫,有了轻快舒缓的音韵美。“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顶真的修辞格式,让行文有了紧凑与缓慢,有了欢快与哀婉,有了回环跌宕的旋律美。开头与结尾处“轻轻的”“悄悄的”在内容上相呼应,形式上相对称,形成周而复始的和谐美。

  5、情感美。徐志摩通晓国文,深谙外语,他的诗文既有中国传统诗歌含蓄典雅,又有外国诗歌的欢快热烈。轻轻的、悄悄的、挥挥衣袖、作别云彩,浪漫而温柔,细腻而多情,若不是江南那独步天下的才情如何能写出如此清丽、淡雅的情怀。作者想纵情歌唱,唱出心中对康桥的思,对康桥的恋,对康桥的爱,当分开的愁怨涌上心头,他挥手离别,这炙热、浓烈的情感又如交响曲般能融化冰雪,动人心魄。

  结语:有人说,《再别康桥》像一首歌,不,歌太铿锵了;有人说,《再别康桥》像一颗钻石,不,钻石太璀璨了;有人说,《再别康桥》像一条彩虹,不,彩虹太斑斓了;有人说,《再别康桥》像一个梦,不,梦太缥缈了。那么,《再别康桥》像什么呢?我只能说它美得让我无法形容,怎么读也把玩不够,欣赏不透。

  高一语文《再别康桥》教学设计【篇三】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2、反复诵读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3、把握中心意象,深入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重难点

  学习重点

  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学习难点

  理解诗歌美之所在、美之真谛。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背景介绍: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诗哲等,新月诗派代表诗人。曾留学美、英。“唯爱而生,为爱而死”是他一生的写照。

  代表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集》。

  徐志摩生于富商家庭,中学与郁达夫同班,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国留学,1920年赴英国留学,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因,并于1922年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婚,同年8年离别剑桥起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戈尔漫游欧洲。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在此期间,徐志摩为了生计,往返于北平和上海之间疲于奔命,但仍旧难以满足早已移情别恋的陆小曼。只是碍于旧情与面子,不好再次离异。他陷入深深的痛苦中。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名人评说

  梁启超说:“徐志摩一手奠定了中国新诗坛的基础。”

  胡适说:“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他就是为着他单纯的信仰而活。

  一是自由。徐志摩是一个富有浪漫主义的诗人。推崇自由的生活。

  一是爱。徐志摩一向将爱情奉若神明,他认为是一切动力的源泉,他自己也曾经说过“生命之所在,就是为了爱”。

  一是美。他的诗歌有三美的追求: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

  作品简介

  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

  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

  小说散文集《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

  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

  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

  他的作品已编为《徐志摩文集》出版。

  我敢说,康河是世上最美的一条水!

  康桥情结

  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游学于康桥。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1922年8月,他离开康桥返国时写下了《康桥,再会吧!》一诗。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他吟成了《再别康桥》这首传世之作。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诗作大意

  全诗以离别康桥时的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在诗中,诗人将自已年对母校的感情,浓缩在凝炼的诗句中,溶化到一个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中

  全诗感情线索

  第一节:透露难分难舍的离情,给全诗定下抒情的基调;

  第二~五节: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第六七节:由幻想回到现实,低落下来;

  “一切景语皆情语”

  诗人选择了哪些意象来表达对康桥对母校的眷恋不舍之情?

  明确:云彩、金柳、青荇、虹、星辉等自然景物。

  构成了一幅怎么样的画面?(营造了怎么的意境?)

  宁静清丽幽美迷人静谧幽美

  诗人第二天就要离校远去了,作者徘徊在母校这熟悉的环境中,一股依依不舍之情不禁袭上心头。

  悄悄地,不愿惊动母校,不愿打破母校的宁静与和谐。

  奠定下难分难舍的感情基调。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诗人把目光投向康河两岸:那河畔的垂柳是多么的熟悉,火红的夕阳为它镀上了一层金色,多象一位秀发飘逸、风姿绰约的新娘。她的影子倒映在波光里也投影在诗人的心河中,并激起层层的涟漪,面对如此美景,诗人怎能不着迷,怎能不动情?

  比喻,将夕阳中的柳树比作新娘,形象地写出了河畔柳树在夕阳笼罩下妩媚多姿的光彩形象,表现了诗人的极度迷恋。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再看看软泥上的翠绿的水草,它们似乎挥舞着绿油油的手臂向昔日的老友热情致意,它们能与这里的白云蓝天、绿树黄花、和风柔波、霞光桥影长相厮守,是多么的幸福,难怪诗人甘心作康河柔波里的一条水草!对这里美景的喜爱之情、愿与自然融为一体之意溢于言表。

  拟人手法,化无情为有情,青荇似在向诗人招手,表示欢迎。这种移情的手法,写出了诗人对康桥永久与热烈的爱恋。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诗人把目光投向了榆阴下的河面:浮藻间,荡漾着绚丽的晚霞,波光潋滟,水天一色,亦真亦幻,如歌似梦,怎不让人心动神摇,如痴如醉!

  比喻,写出了潭水之静美,表达了对拜伦的仰慕与追怀。

  梦:暗喻诗人当时美好的理想与愿望。

  诗人乘兴撑一支长篙,荡一叶小舟,披着满天星光,向青草更青处慢溯,去追寻过去的欢乐。星汉灿烂,星光点点,诗人忘情在这迷人的康河夜景中,不禁放声高歌,抒发难以言表的喜悦之情。

  寻梦?撑一支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对过去留学生活的真实写照,暗含了对过去的康桥生活和无限留恋之情。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比喻:将离别时的沉默比作笙箫,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无形为有形,化无声为有声,表现出离别时的低落与抑郁的情怀。

  高潮诗节:此时由梦境拉回现实,别情幽幽,离情重重。

  这个高潮以情绪的低落和基调的抑郁作为标志。唯其如此,才能表达诗人对母校的离情。

  也许是报时的钟声惊醒了诗人,猛然间回到了现实中,意识到康河的一切将离他远去,怎不让人黯然神伤,那还有闲情逸致唱歌?连往日鸣噪的夏虫也默然无声,也似乎感觉到这位昔日常客此时沉重的心情。还有那熟悉的康桥仿佛也沉浸在这浓浓的离愁别绪之中。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形成首尾呼应,通过词句的变化融入更多的熟悉,末两句比开头更为精妙。运用了夸张的,表露不愿打扰母校的赤子情怀。在悄悄与轻轻中将浓得化不开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带着难以割舍的眷恋,我们的诗人走了!挥一挥衣袖,别了,康桥!别了,云彩!我们的诗人走了,没带走一片云彩,只带着伤感的无奈和决绝!

  金柳

  行踪:

  游康河

  来康桥

  寻好梦

  别康桥

  青荇

  潭水

  脉络小结

  情感:

  依恋

  爱慕向往

  快乐

  惆怅

  进一步品读欣赏诗歌之美

  其一美在形式,即建筑美:

  四行一节、错落排列、字数相近、回环呼应。

  其二美在语言,即音乐美:

  节奏感、旋律美、弹跳性。

  其三美在意境,即绘画美:

  云彩、金柳、青荇、清潭、星辉等。

  比较探异:《再别康桥》与传统写离别的诗歌有什么特别新颖之处?

  1、离别的对象特别。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是“西天的云彩”。如: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2、营造的气氛轻松。一般离别总是免不了一种沉重愁绪,但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的”“悄悄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这样增加一份飘逸的成分,而少了一份沉重。如: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柳宗元《别舍弟宗一》)

  3、意象的选择新颖。

  诗人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是“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物,这样就避开了人间烟火,营造出的是一种清新之感。

  写作特色

  l1。构思别致,不流于浅露(情感美)

  1。2。色彩鲜明,具有流动感(画面美)

  l3。富有节奏感,旋律回荡。(音韵美)

  l4。诗行有变化,但又相对整齐。(建筑美)

  1。5。表现了对于个性自由的追求,显示了“五四”民主精神。

  总结

  《再别康桥》作为一首离别诗,以其轻灵飘逸的情感和优美的康桥景物以及这首诗的完美的形式,显示了徐志摩的才情和个性,也成了中国20世纪一首最为出色的离别诗。

  课后小结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

  课后习题

  1。填空。

  新月社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新诗团体。1923年成立,代表人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由体诗歌在五四新文学运动中取得一定地位后,他们不满足于新诗的自由散漫,努力追求新的格律。闻一多先生就主张新格律诗要保持整齐的外形,讲究音节和押韵,讲究诗的辞藻,建立了______________的新格律诗理论,产生了深刻影响。

  2。按照下面句子的修辞手法。仿写两句话。

  ①.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②.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3。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

  A.开头一节点明“再别”,连用三个“轻轻的”形成轻柔而优美的旋律,把读者带入一种欣喜乃至礼赞的意境中。

  B.第二至四节,诗人用“金柳”“艳影”“青荇”“榆荫下的一潭”“彩虹似的梦”等一系列色彩鲜明的意象描绘康河的美景,抒发眷恋之情。

  C.第五、六两节,诗人的情绪由舒缓转向激昂,想“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接着跌落回离别的现实,两个“沉默”表达了诗人无尽的惆怅。

  D.最末一节,以两个“悄悄”紧承上一节的“悄悄”和“沉默”,而且与首节遥相呼应,但诗人的情绪已由淡淡的忧郁变得更加惆怅与伤感了。

  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d)

  A.这首诗像一支优美的乐曲,缠绵深婉的诗句随着轻柔起伏的旋律流淌出来,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余音袅袅。

  B.这首诗像一幅生动的画卷,一系列近乎完美的色彩变幻与意象组合形成流动的气韵,艳丽而又幽雅,飘逸中见静穆。

  C.这首诗具有完美的形式结构,每节诗四句,每个诗句基本上由三顿构成,匀称,和谐,于清新活泼中求整饬。

  D.这首诗极好地体现了新格律诗派独特的美学追求,但惟美主义也在一定程度上妨害了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表达。

本文永久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