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三篇

分类:教学类 日期:2021-09-03 02:39人气:加载中...


万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伟大壮举,《七律·长征》是诗歌创作史上不朽的杰作。56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种艰难险阻,饱含这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下面是职场范文网小编整理的《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三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1 【课前准备】 1、课前利用各种途径搜集有关红军长征和毛泽东主席的相关资料。 2、准备有关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 ......

万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伟大壮举,《七律·长征》是诗歌创作史上不朽的杰作。56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种艰难险阻,饱含这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下面是职场范文网小编整理的《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三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1

【课前准备】

1、课前利用各种途径搜集有关红军长征和毛泽东主席的相关资料。

2、准备有关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巧渡泸定桥的录像。

3、准备“长征组歌”中的歌曲《七律·长征》。

【学习目标】

1、认识“礴”等3个生字。会写“丸”等3个字。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理解诗句意思,能联系重点词语体会诗歌的感情。

3、初步理解诗歌具有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二、诵读品悟,领略诗境

1、听一听《长征组歌》中的段落,谈一谈你所了解的长征。

2、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三、初步渗透与本诗歌相关的知识

1、指导朗读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四、播放长征歌曲,以唱配诵,以唱带诵

五、讨论

在现在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学习和发扬长征精神,磨炼意志,培养乐观向上的情感态度。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学习红军长征中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理解关键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3、理解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

1、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2、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教学方法:

教师组织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来源于生活而远远高于生活,是毛泽东《七律长征》的真实体现。我们曾经拜读过他的《沁园春雪》,领略了他的雄韬伟略。而这首二万五千里长征现实生活的概括,提炼而来的《七律长征》又有怎样的气魄呢?让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它。根据题目,我们了解到这是一首写于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时,谁能说得更好,更具体呢?交流、总结

二、背景介绍

这首诗写于193510月,当时毛汉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情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三、文体介绍

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一首八句,每句七个字。格律较严,二、四、六、八句要押韵,三四两句、五六两句要对偶,字的平仄有规定。“长征”是这首诗的题目。

四、检查预习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逶迤(wēiyí)磅礴(pángbó)岷山(mín

2、解释词语。

逶迤:弯曲绵延的样子。

磅礴:气势雄伟的样子。

五、指导朗读,

1、要求: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读出诗中表现出来的红军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等闲。

五岭/逶迤//细浪,乌蒙/磅礴//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开颜。

2、学生齐读课文。

六、整体感知

要求:结合书下注释及个人理解,自主质疑,合作释疑,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讨论交流后,明确: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雾气蒸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七、文本赏析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纲,写得极有气势。它高度概括了红军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统率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示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远征难”三个字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远征”是写长征行程之远,时月之长;“难是写长征牺牲之大,经历之苦。面对一切艰难困苦,红军的回答是“不怕”“只等闲”,这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也给全诗定下了轻快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两句紧承上句的“万水千山”,先具体写山。这样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突出表现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游戏桥横铁索寒。”这两句写水,既实写红军长征途中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两次战斗,又虚写红军长征途中跋涉的无数道急流险滩。

4、“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结尾这两句写长征的最后路程,是全诗的高潮。“更喜”两字,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对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这里的“三军”,专指“红军第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在写这首诗时,红军二、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未越过岷山。但毛泽东希望并想念他们定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克服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所以,“三军”一词,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对红军二、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信任。

八、合作探究。

1、这首诗用艺术手法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你最欣赏其中的哪一幅图?说说理由。

明确: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谈自己最欣赏的一幅图,可以结合具体的诗句,从对典型场景和事例的描述,对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不畏艰险、藐视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感悟等方面来谈自己的体会。

2、面对这长征途中的的困难,红军的态度如何?通过哪些字词反应出来?

明确:“更喜”“尽开颜”从这几个字上体现了红军一种乐观主义精神。

体会重点字句

3、首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中你了解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过程应该用什么字来概括?面对这样艰苦的环境,红军有没有退却,从哪里可以断定?体现出了红军战士怎样的精神和意志?

明确:“难”、“不怕”“只等闲”、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4、其实当时红军二、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未越过岷山,可毛泽东却说:“三军过后尽开颜”,这是为什么?

明确:因为毛泽东希望并相信他们定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克服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从而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同志对红二、红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无比信任。

5、从最初的“不怕”“只等闲”到最后的“更喜”“尽开颜”我们可以体会到全诗怎样的感情基调?

明确:轻快豪迈、气度不凡

九、总结归纳

1、主题:本诗是一篇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它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2、艺术特色:

1)高度的艺术概括性:A、本诗以“万水千山”作为贯穿全篇的线索,通过撷取典型场景和事例凸现长征精神;B、依据生活的真实顺序叙述长征途中的典型场景和史实,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首联直接抒情除外)——“腾”“走”以动写静、“暖”“寒”赋予云崖、铁索以感情色彩、“更喜”“开颜”将雪山之貌与红军之情相交融;

2)本诗巧用夸张手法——颔联,体现了诗人的奇特想象、博大胸襟和英雄气魄,体现了诗作的革命浪漫主义风格。

十、课堂巩固

板书设计

七律 长征

毛泽东

翻越五岭

长  疾跨乌蒙      气势磅礴

巧渡金沙江     语言

征  飞夺泸定桥     含义丰富

喜踏岷山雪

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3

 [教学要求]

1.学会逶迤、磅礴、岷山等生字词,读通课文,让学生体会七律诗的艺术特点

2.了解长征的历史背景,学习文章中对比,夸张的表现方法,体会中国工农红军的自信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

1.体会七律诗的艺术特点。

2.理解诗句的表现方法,体会长征的艰难与红军的乐观。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背景导入

170多年前,有一群人,用自己的两条腿。在中华大地上谱写了一段不朽的传奇。毛主席回首这惊心动魄的行程,心潮澎湃,挥笔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七律·长征》。(齐读课题)

这行程二万五千里长哪,再读诗题。

(设计意图:在揭题的过程中揭示诗歌创作的历史背景,领会“长征”的意思,又通过对意思的理解更好地读出情感)

二、初读诗,了解七律诗的特点。

1、我们先来看看诗的题目,可以分成几部分?(分成两部分,七律,长征)

2、七律是一种诗的体裁,你对七律有什么了解吗?(每句七言,八句四联,)

4、介绍八句四联,两句一联,分别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四联相辅相承,起转承合,首尾呼应。(总分总结构)读读感觉整体美。

5、请每个同学把诗的最后一个字注注音,你会有什么发现?(偶句必韵)

6、师生间互对,读二三联,感受七律的特点:(中联对仗)

7、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读一读全诗

(设计意图:在小学里,学习诗歌的机会很多,但是学习“七律”这样的文体,却仅此一次,因此在课始就让学生在数一数,标一标,对一对的过程中感受律诗“每句七言,八句四联,偶句必韵,中联对仗”的特点。在对诗歌形式的了解过程中读通读熟诗歌,为以下的内容理解与感悟打下基础。)

三、再读诗,了解长征的艰难与红军的豪迈

1.读一读后面的补充资料,说说自己知道了些什么?(路长,时长)读题:长征

2.圈圈划划诗中的地名,想想为什么要选取这些地方?

3.是啊,那么这些地方到底难在何处?请同学们再默读这首诗,说说哪些词语分别突出了这些地方的艰难?而红军战士又是如何看待这些困难的?

具体交流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1)逶迤一词突出了走五岭的艰难。读读,理解意思?还会用什么词语形容五岭峰?

2)学习细浪,读一读,为什么读得轻?什么意思?读读整句诗,感受前后强烈对比。

3)五岭峰真的像细浪吗?在红军战士的心中就像细浪一样(引出夸张)。

4)迁移学习乌蒙磅礴走泥丸。(如果同学们学会了刚才学习方法,那么理解下面这句话,就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了)读一读这句话,问为什么这样读?(学生汇报)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A、金沙水拍云崖暖

2)理解“云崖”

3)交代故事。(红军不费一枪一弹、巧妙地渡过了金沙江,心里肯定非常——高兴。)

4)读出这份心情!

B、大渡桥横铁索寒

1)可惜,这样令人欣喜的战斗太少了。大渡河可不是那么好渡过了。(出示画面)

师:这就是位于大渡河上的铁索桥,站在江边瞅一眼,你心里有什么感觉?

2)读出这种感觉

3)大渡河如此险峻,红军还要不要过?(要过!)过了没有?(过了!)不但过了,而且过得非常快,所以叫《飞夺沪定桥》,所以,读出“寒”时又会有一种自信和坚强。读读感受。

本文永久网址